点击数:496 更新时间:2020-01-20

汇聚合力 共谋发展 努力实现北部新区建设新突破

——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一)

         编者按:1月17日下午,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2位政协委员围绕本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壮大民营经济等问题作了口头和书面发言,提出了一批有见解、有深度、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现将发言内容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加强政府扶持 引导升降平台产业转型升级
区政协委员、济南金力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登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经济层面上提出,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济阳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重要承载地,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加快我区升降平台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
        我区液压升降平台整机制造企业已有200余家,配套企业70余家,液压升降平台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我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液压升降平台制造基地,被评为“中国液压升降平台之乡”,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和创新能力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逐步向高科技智能化方面迈进。很多产品被航空航天、部队、铁路、石油等单位和企业选用。成绩取得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不足,我们的升降平台产业还面临着招工难、融资难、缺乏行业标准和品牌效应、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等很多困难和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1.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吸引人才留在济阳。大力培养本地优秀技术人员、国际贸易等各类人才;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在济阳,让这些技能人才安心留在当地发展;走出去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大力开展各类推介宣传,让更多人才了解济阳,到济阳发展。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改善贷款发放标准,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体系,重点考察中小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以及财务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数量分析方法,进行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引导各金融机构将信用等级高、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纳入重点“培育池”,在企业发展时享受优先扶持政策。改变过去单一的房产等实物作为抵押标的。3.支持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管理协调引领作用。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赋予协会一定的管理职权。在分工上,政府做好监管,协会发挥好行业管理作用。通过协会自律、整合销售资源、理顺销售体系,全面净化行业市场。依托协会建立大数据平台,做好精准营销,发挥好协会的纽带作用。协助平台企业制定出有法律效力的属于我们济阳的行业标准,来保护产权、保护市场、保护企业。协调保险公司为企业策划投保方案,帮助企业把风险降到最低。4.是鼓励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建议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引导企业摒弃大而全的思想,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争做行业的隐形冠军,在行业做强上做文章。探索建立机械装备制造业专家工作站,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上机械化、机器人制造生产线,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使用。通过研发平台,不断开发新产品,突破技术瓶颈,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我区升降平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积极稳妥推动土地流转 助力土地综合整治
区政协委员、回河街道办事处科员  杨  斌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土地流转的逐步推进,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不足,主要表现在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经营主体较为单一、部分农户流转意愿不强等方面。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1.坚持科学规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议加强镇村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做到场所、办公设施到位,规章制度、服务功能完备,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建立规范管理机制。建议区级层面出台土地流转指导意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相关手续,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信息交流机制。发挥区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功能,做好有意愿农户、有经营能力和承包意愿受让主体的摸底登记工作,探索与“土流网”等社会关注度高的信息平台合作,依托互联网共享供求信息,实现流出方和流入方有效对接。完善评估论证机制。做好流转价格评估、业主资质审查、大规模新兴项目论证等工作,严把供地关口,保护流转农民合法权益。2.坚持循序渐进,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共同发展。建议坚持适度规模、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和途径,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共同发展。培育大型经营主体。推动四大田园综合体、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和辐射中心,引领形成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农发集团平台优势,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农业科研机构、社会资本等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承租土地、兴办企业,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支持中型经营主体发展。建议加强中小企业、返乡创业人才信用制度建设,对中型经营主体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扶持,积极稳妥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扶持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建议加大我区去年出台的《关于实施“一村一业”乡村振兴发展计划(2019-2022年)的意见》的落实力度,特别是对土地流转扶持政策的落实,引导各村依据禀赋优势,制定产业发展路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在基层组织坚强有力的基础上,借鉴回河街道寺前刘村“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经验,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指导完善内部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粮食烘干等配套设施,给予财政资金扶持和信贷支持,优待合作社带头人,切实提高引领带动和市场竞争能力,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等形式,自己开发、自主经营。3.坚持靶向施策,努力破解限制土地流转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制定灵活实用的导向性政策,合力破解土地流转中的瓶颈制约,让农民放心地流转土地。解放思想破解共识瓶颈。全方位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分析土地流转后的规模效应、经济收益,引导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消除顾虑,凝聚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拓宽渠道破解资金瓶颈。借鉴吉林省以土地预期收益作为抵押贷款等外地先进经验,创新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财产抵(质)押贷款品种,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解决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启动资金难题。以人为本破解分配瓶颈。对有进城务工和自主创业意愿的流转户,优先纳入各类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强技能培训,落实激励政策;对有就近务工意愿的流转户,一方面鼓励土地受让方吸纳就业,一方面探索组建村级劳务合作社,与新型经营主体签订劳务协议,实行统一派工、按劳取酬;对无就业能力且种地意愿强烈的流转户,可在边角地区保留小面积自留地,作为“小菜园”反包农户,既满足群众日常生活现实需求,又提升群众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打造招才引智“强磁场”点燃建设发展“新引擎”
区政协委员、团区委书记   刘  燕

        青年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全区青年人才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济阳作为新建区,与济南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先进区域相比,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有所不足,人才“借平台成长”“二次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1.不断拓宽青年人才引进渠道,使青年人才“愿意来”。一是紧紧围绕我区产业结构和城区定位,科学地厘清我区当前人才结构及未来几年与发展需求相契合的人才结构,在吸引高精尖人才的同时,将工业技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传媒营销等方面专业技术青年人才重点纳入人才引进范围。二是发挥驻外济阳商会和驻外学子成长基地作用,鼓励在外地工作、学习的济阳人才宣传、吸引、凝聚更多同学校、同层次的青年人才来济阳。继续搭建“驻外学子联盟联络站”,建立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与济阳籍在外青年人才的对接联系,为他们返回济阳工作创业提供更多支持。2.不断健全青年人才培育机制,使青年人才“提升快”。一是营造青年人才培育的良好环境。坚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按照人岗相宜、不拘一格的用人政策,给青年人才“压担子”,让他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壮筋骨”“长才干”。二是对青年人才进行“梯次培养”。既要做好外来人才的引进,也要注重本土化人才的培养;既要发挥高精尖人才的带动效应,也要挖掘中层次人才的资源优势。结合我区工业企业、技术工人较多的现状,建议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提升我区青年技工人才的总体素质。三是重视重点领域青年人才培育。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现实需求,依托“头雁计划”“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等,从我区的广大农村一线,选培一批有技术、懂管理、会营销的新型农业复合型人才。3.不断促进青年人才发挥作用,使青年人才“用得好”。一是探索建立济阳籍在外青年数据库,通过全社会、多部门共同宣传发动,让在外青年知晓“引凤回巢”青年人才计划并参与活动,并按照专业情况、个人需求、就业意向等分类建立信息库;建立济阳区实践岗位数据库,广泛征集就业岗位,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子的就业意愿,推送岗位需求信息,实现“人岗”精准对接,实现人岗匹配。二是积极强化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探索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春学院”。线上实现济阳籍高校学子、在外青年与党政部门负责人、青年导师、青年榜样的“面对面”交流,发动各职能部门参与交流,提供专业推介、专业答疑,形成沟通交流平台。线下,组织开展济阳籍高校学子“回家乡 看发展”等观摩、培育活动,通过召开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座谈会、联谊活动,参观考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提升学子返乡就业创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济阳籍在外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的技术、信息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学研对接。4.不断强化政策保障,使青年人才“留得住”。一是突出人文关怀。深入把握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充分考虑青年对工作机会、职业发展、工作生活环境等的深层次需求,鼓励发展文化娱乐、休闲运动、高端培训等受青年欢迎、有利于青年成长的新兴业态,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打造符合现代青年需求的友好环境,让青年来了就不想走。二是立足实际,积极兑现我区现行人才政策,积极打造住房信贷、创业就业、就医就学、旅游休闲、生活保障等方面“服务大餐”。缓解青年人就业创业之初的生活压力,提升创新创业的底气和信心。三是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分类制定有针对性、吸引力的留人政策,为青年人才寻找事业上升的坡道,提供事业发展的支撑,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