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20 更新时间:2020-04-21

忆高粱

◎田邦利

        “一棵树,说它高,它不高,上头长着杀人刀。”这是父亲让我猜的一个迷语。儿时的我,想遍了所有知道的能叫上名字的树:柳树,榆树,杨树,槐树,松树,香春芽树,枣树,桃树,杏树,梨树,山楂树,石榴树……想想都不是。有的很高,有的虽说不高,可上头没长着杀人刀。我无从去猜。父亲说:“高粱。”“高粱?”我一脸的疑惑。父亲说:“就是高粱。你看那高粱叶,多像一把锋利的刀:长长的,一头尖尖的,两个边是红的,叶子上还有血一样的斑点。”
        儿时和小伙伴们常去高粱地里寻找高粱乌米。高粱乌米,是粒儿已经生变的高粱,它的粒儿已经不是高粱粒儿了,外边一层灰不拉几的膜,里面包着的是黑面一样的粉,吃起来甜滋滋,软绵绵的,挺好吃。吃高粱乌米,吃黑了牙齿,吃黑了舌头,吃黑了嘴唇。高粱地里,茹毛饮血,一个一个吃得小妖精似的(那时,哪管营养不营养,见大人吃就吃,能吃就好。如今从网上得知,高粱乌米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父亲嘱咐我,去高梁地里找乌米,不要让高粱叶拉着胳膊,尤其是不要让高粱叶拉着眼。想来这就是父亲让我猜上面迷语的目的。
        庄户人家种地,种什么?因地、因时、因需而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前,家乡人种高粱比较多,想来是有原因的。
        那时土地脊薄,肥水不足。高粱草性,抗旱又耐脊薄,春天一条独根(农民叫它旱根)植于黄土,艰难地撑着,风一刮东倒西歪,旱得打了绺,麦收过后来了雨水,水根一扎,腾腾地长。高粱的水根从靠地面的骨节处生出,锥子一样探出来,扎进地里,生出一簇簇根须,从地里吸收水分和养料。高粱长到喇叭口时,开始放大叶了,雨过天晴的晚上,站在高粱地头上,能听到咔咔的响,那是高粱在拔节,在长高。
        高粱,又名秫秫。“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清明时节耩高粱,中伏高粱晒红米。秋庄稼中,高粱熟得最早,接口。
        种高粱,人们考虑的不仅是吃,还有住,还有用。
        那时人们住的是土房子土屋,盖屋时屋顶子上要铺一层厚厚的秫秸。未雨绸缪,谁家要盖屋了,就多种高粱。庄户人家自嘲,自得其乐,曾是这样说:盖屋是不花钱的,坯是自己脱的,梁、檩条是自己种的树,秫秸是自己种的高粱,砖是拿秫秸去窑上换的,盖屋用工都是街坊们帮工,街坊们帮工主家管饭,吃的粮食是自己地里打的,盖屋花啥钱?盖屋不花钱。
        秫秸不光用来盖屋,还用来打箔,箔在农家很是用得着的家什。蓬门筚户,以箔当墙,可以遮挡风雨。将箔展开,在箔上晾晒棉花、粉皮、地瓜干等。用箔围成的或圆或方的栈子,用来储存花生、地瓜干、棉花什么的。
        那时家家户户是大缸小瓮、盆盆罐罐。粮缸、咸菜缸,水瓮、油瓮,面盆、菜盆,米罐、油罐,还有做饭用的铁锅,这些器具都有一个圆的口,盖这些“口”要有足够多的“盖”。缸盖、瓮盖、盆盖、罐子盖、锅盖。做这些大大小小的“盖”用的是梃杆。秫秸最上头结高粮穗的那一节,去掉高粱穗,从秫秸上折下来,就是梃杆。用梃杆钉这些大大小小的盖(盖簟),长的钉大盖簟,短的钉小盖簟。12印锅的口径75厘米,做这样的锅盖,最长的梃杆要80厘米,普通高粱的梃杆的长度够不上。有一种叫“长梃子”的高粱,说粮食产量不高,但它的梃杆特别长。种长梃子高粱,人们图的不是它的粮食,图得是它那长长的梃杆,用来钉锅盖,钉大的瓮盖。盖簟不光盖缸、盖瓮,盖盆、盖罐、盖锅,包饺子、擀面条、擀饼、蒸馍馍都用得着盖簟。包水饺时,将水饺一个一个,一圈一圈地摆在盖簟上,整齐好看,煮饺子时也好往锅里溜。梃杆还用来做盛干粮的簟子,用来穿箅子(铁锅中箅梁上的箅子。箅子上馏干粮,铺上笼布蒸干粮)。高粱穗子刮去高粱粒就是高粱杪,高粮杪用来缚炊帚,缚地扫帚。
        ……
        想想,高粱米、秫秸、梃杆、高粱杪,曾经共同支撑了农家百姓的生活。
        想想,哪一样庄稼曾经有过高粱的历史担当?
        如今,农家人很少种高粱了。高粱“老了”,高粱不赶形势了。老烧酒,还是高粱的好。品尝着高粱佳酿,让人回味悠长。本文作者系济阳一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