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5 更新时间:2024-04-24

消失了的老物件

◎闫传宝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真可谓日新月异,许多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一些老物件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走进了民俗历史博物馆,简单列举几例,足以见证新时代的家乡巨变。
        石磨、石碾、石夯、石臼、碌碡、囤轱辘这些石质工具都有数千年的历史,石磨、石碾是将粮食加工成面粉的工具,过去的农村“家家有石磨,村村有石碾”,毕竟民以食为天。磨最初叫硙,汉代开始叫磨。磨分不同的种类,有粮食磨、豆腐磨、芝麻香油磨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逐渐通上了电,粉碎机、磨面机逐渐替代了石磨、石碾,电夯替代了石夯,拖拉机、震轧器替代了轧场轧地的碌碡和囤轱辘。石臼也见不到了,唯一保存下来的是厨房里的蒜臼,用蒜臼砸出的蒜呈泥状,口感好,比新兴的塑料打蒜器打出来的颗粒状的蒜末好吃。
        灯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我国出土的陶灯上面是一浅浅的陶碗,下面是手持的把手和底座,“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指的就是这种灯。煤油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家必备的用具。我曾用空墨水瓶制作过最简单的煤油灯,先用铁皮剪一个圆片,中间钻一圆孔做盖,再卷一个上细下粗的灯管穿入盖上圆孔,灯管内穿上棉线或布条做灯芯,材料也可用牙膏皮(过去牙膏皮都是铅锡材质的)围着竹筷卷、绕着硬币剪,稍倾即成。这样的煤油灯怕风且照明效果不好,时兴的泡子灯上面有玻璃罩,即防风又明亮,适于室内照明。农村有一种籰子灯,长方体状大小如籰子,四面镶嵌着玻璃,其中一块是活动的,便于点灯或给灯添油,上面有排烟孔,有提系可用于室外照明,防风效果比泡子灯好。手提灯又叫马灯,设计科学,不但防风而且防雨,适于室外雨雪天气夜间照明。过去经济落后,烧柴不够用,煤油炉应运而生,炉火可调节大小,但买一个不便宜,农村不缺能工巧匠,就用废旧的铁皮桶自己制作。随着条件的改善,煤油灯、手提灯、煤油炉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鞋楦是过去手工做鞋时给鞋子定型的工具,木质,前有脚掌,后有脚跟,中间是厚薄不一的木块,便于适用不同大小的鞋子。家庭人口多,孩子长得快,新鞋子用鞋楦撑了还提不上,就用提鞋拔子提。提鞋拔子大多是铜质的,也有骨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各种花色型号的鞋子琳琅满目,鞋楦、提鞋拔子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提鞋拔子有“提拔”之意,也被某些喜好之人收藏。同时消失的还有各种样式和大小的鞋样子、蒲窝草鞋、毡窝棉鞋、翻毛牛皮鞋等等。
        木杆秤作为中国古代度量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鲁班发明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范蠡所制,但都是以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为蓝本,刻13颗星为一斤,一斤为13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添加了“福禄寿”3颗星,改为16两为1斤,寓意买卖交易过程中短斤少两者则会减福、少禄、折寿。民国时期又改为10两一市斤。而16 两一斤的老秤一直使用到建国后才逐渐淘汰,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为了与国际接轨,木杆秤以千克(公斤)为标准,但在农村现在常用的重量单位还是市斤。随着磅秤、台秤、电子秤的兴起,木杆秤退出了历史舞台变成了文物而被收藏。
        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是现代计算机的前身,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约2000年的中国古代。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算盘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我国小学数学课本过去就有珠算课程内容,加减乘除平方开方都有相应的珠算口诀,如“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出现了计算器和计算机,替代了传统的算盘,如今手机都有计算功能,算盘退出了主流计算工具的舞台。
        过去人们吃水要到井里去挑,扁担和井绳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用井绳把灌满水的水筲从井里提上来,用扁担挑回家倒在水缸里备用。扁担还用于担柴担物赶集上店,井绳也用于往房顶提黄泥泥屋、从地瓜井里往外提地瓜萝卜等。随着压水井的普及和自来水的户户通,扁担、井绳、水缸、水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消失的还有辘轳、水车、压水机、压力罐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纺车、织布机经宋末元初的科学家黄道婆的改进,制造了擀、弹、纺、织等专用工具,一直使用到本世纪初,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手工纺车、织布机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关的零部件如籰子、杼、综、梭、线溜子、线刷子、线桄子、锭杆子、巴拉子、拖爬等都走进了民俗博物馆。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当年以山东人民为主,组成了543万人的支前民工队伍,出动大小推车88万余辆,运粮运枪运弹药运伤病员推的都是木榖轮独轮车。独轮车在西汉时期就有了,民间戏称“推不够”。新中国成立之后手推车的木榖轮逐渐换成了橡胶轮胎,为根治黄河水患、兴修水利设施、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有了双轮的架子车。随着拖拉机、三轮车、电瓶车的普及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手推车、架子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同时消失的还有姑娘出嫁坐的花轿、古人出行坐的轿车子等,只把“轿车”之名留给了现代大街上跑的各种品牌的三厢汽车。
        风箱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鼓风装置,其最早的形态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我国的战国时期。一个小小的风箱将青铜时代推进到了铁器时代,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土坯砌的锅台,旁边放着一个风箱,一日三餐离不了呱嗒呱嗒地拉风箱。春冬两闲季节,经常听到串乡的修风箱匠人的吆喝声。之后有了电动鼓风机,锅台多数改造成了风灶,风箱渐渐闲置了下来。特别是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用了燃气灶之后,风箱、大锅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消失的还有煤气罐、煤气炉、蜂窝炉等。
        从甲骨文记载来看,我国的犁约出现于商朝,是由“耒耜”发展起来的,用牛牵拉耒耜之后才有了“犁”的专名,其犁铧部件也经历了从木石到金属的变化。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施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铁制单铧的小步犁仍在农村广泛使用,一般由两头牛牵拉。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先有了由拖拉机牵拉的双铧犁、三铧犁,之后又有了不用再人工整地的旋耕犁。如今,单铧犁、双铧犁、三铧犁均已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消失的还有相关的二牛杆、三牛杆、牛梭头、牛笼嘴、赶牛鞭、木耙、木耧、铡刀等农具。
        火柴是一种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制造的取火工具。据记载,我国在公元577年的南北朝时期就发明了早期的火柴,民间叫火寸条、引火奴,明《辍耕录》称其为发烛,但当时并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和重视。1855年瑞典研制成功安全火柴,逐渐为世界各国所用。20世纪初,现代火柴传入我国,俗称“洋火”。随着气体打火机的普及,火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了收藏品。一并消失的还有更早的火镰、火石及汽油打火机等。
        1869年李鸿章访问英国,归国时带回一架镀金缝纫机作为礼物送给慈禧太后。缝纫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料是1872年12月14日《申报》刊登的“成衣机器出售”启事,每台洋价50两。旧中国仅能生产一些缝纫机简单零部件,新中国成立之后,缝制机械工业迅猛发展,至改革开放时期,脚踏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一段时期成为姑娘结婚时必备的陪嫁“三转一响”之一转。随着时代的发展,缝纫机成为了收藏品,另外“两转”自行车、手表目前还能看到其身影,而作为“一响”的收录机也淘汰不见了,同时消失的还有家用音响、功放机、稳压器、闹钟、座钟、挂钟、磁带、光盘、复读机、黑白电视机、大头彩色电视机等等。
        195型12马力柴油机是前几年农村家家户户必备机械设施,可以作为动力抽水浇地、铡草喂牛、植物脱粒、秸秆粉碎、发电照明等等,随着农用拖拉机、三轮车的普及和电力事业的发展,柴油机、抽水泵、铡草机、发电机、脱粒机、扬场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连刚刚兴起才三五年的玉米脱皮机也被玉米联合收割机所代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棉花育苗用的打钵器、拔棉柴用的咬棒、打蜂窝的蜂窝器、盛食用油的油罐子、烙煎饼用的鏊子、脱土坯用的模子、扬场用的木锨簸箕、打场用的木耙柳杈、盛食物用的食盒传盘、盛粮食的簸箩粮囤、筛粮草的筛子、罗面粉用的罗子、温酒用的酒筛子、做粉皮的旋子、做粉条的漏瓢、劈荆条的瓜、切地瓜的礤刀、防雨用的蓑衣、吸烟用的烟袋烟嘴烟荷包、布票、粮票等等都走进了民俗博物馆。
        时代发展得越快,生产生活用品更新换代得速度越快,老物件消失得也会更多更迅速。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历经磨难,自强不息,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令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感到骄傲和荣光。今天我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今天发展变化之快,我们有幸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回顾一下曾经历过上千年而完成了历史使命的一些老物件,牢记历史,展望未来,万众一心,继往开来,方能更好地谱写祖国腾飞的绚丽篇章。
                                                      作者单位:姜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