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35 更新时间:2024-04-29

一个人的唐诗之旅(五)

◎李长三

 8

       对于一位画家来讲,来敦煌,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莫高窟的。我也不例外,走过的路再多,也会奔着一个主线和目标。来莫高窟瞻仰壁画,已经是几十年的梦想了,把莫高窟放在最后,就是想把最后的精彩从这里绽放。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原因不是莫高窟不好,而是有点儿不太适应这种参观模式。我是带着虔诚和敬畏之心走进了莫高窟的大门的,原以为这会是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最起码能看到想看的东西,并且还携带了速写本,打算在时间允许时临摹几笔,或者记录些什么,不成想这一切准备都是徒劳的。
        从购买了门票进了景区的入口,就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了,只能在望不到尽头的队伍中,被景区人员牵着鼻子走完所有的流程,这种流程是,进门必须先看两场电影,然后排队一个小时(节假日可能排队时间更长),只能看有限的几个洞窟,不能开灯,不能拍照,要看什么得按讲解员手电筒的指引,照在哪里看哪里,介绍的基本是佛像,我让她把手电筒往壁画这边照亮一下,那个五大三粗的女解说员竟然丢了一句:“回家自己看去吧!”我被她这么一句噎的哑口无言,一下子失去的兴致。但是仔细一想,人家一天接待那么多游客,耐心早已没有了,管你画家不画家呢!我只能怨自己晚来了十几二十年。
        只是有一点我不太明白,他们不让拍照,不让开灯的原因,主要是处于对壁画的保护,不让拍照很好理解,每天那么多游客,如果都不停的拍照,相机的闪光灯有可能会伤到壁画,按这个理论我也无话可说,因为这么珍贵的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好好保护。还有专家说,人的呼吸都有可能伤害到壁画,那么问题来了,莫高窟自开放以来,旅游业兴起怎么也得快20年了,每天好几万人进入洞窟,那呼出来的气应该把壁画摧毁无数回了吧!还有,那些前来临摹壁画的画家,无论水平高低,每年少说也得上万人次,他们又怎么可以开着灯拍照或近距离临摹的,那样不更会损害壁画吗?后来我也听说了里面的一些内幕,要想多看几个洞是要找关系的,来临摹壁画那就更需要关系了。这样一来,这座神圣的殿堂岂不变成了人情交易场所!还有,真若为了保护壁画,是不是应该限流限量,是不是该取消那些来临摹壁画的所谓画家?天天接待这么多游客,会不会真的会损害文物?我看过一位博主写的一篇《正在消失的莫高窟》的文章,他语重心长地写道:“你有没有想过,若干年后,你准备出发旅行,打开手机--输入目的地,结果却是“查无此地”,会是怎样的感觉?……那个本该在地球上熠熠生辉的地方,经过岁月和人类活动的打磨,变成了尘土,“消亡”这个词,就让人太过沉痛了。”有专家也曾预估,无论如何,未来50年到100年内,莫高窟或将湮没在黄沙中。也许他们是杞人忧天,也许是处于保护的目的发出的呼吁,不管怎么说,做好对莫高窟的保护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也就理解了人家为何管理那么严了。
        如果谈些经验的话,我感觉画家不来这里也不要太遗憾,因为每天来这里的几万游客大都是看热闹的,所以形成了该看的人看不到,不该看的瞎看的混乱现象。后来,我从微信上刷到过一套完整的高清版的敦煌壁画,无论拍摄角度,图片分辨率,色彩还原,还是作品数量,远比在莫高窟看的好。
        感到欣慰的是鸣沙山月牙泉倒是名符其实,在这里尽情地玩耍了一天。鸣沙山古称神沙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像一条黄色的巨龙横卧在敦煌市的南面。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 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鸣沙山相比爬过的那些野沙山要漂亮很多,并且周边环境好,山也有型。缺点是游人太多,为了避开众多的游客,我又没走寻常路,从一个很难攀登的地方,走一步滑半步的登上了几个山顶。还在山顶上练了一趟鹰爪拳,其实我并不擅长鹰爪拳,只不过把燕青拳的掌法改成了鹰爪而已,原因是前天在冰河拍的山鹰太小,干脆自己扮演一次雄鹰吧,正巧今天换上了黑色风衣,起码有了鹰的颜色,以前的江南游侠,忽然变成了大漠雄鹰。这次的照片是随便抓了个游客帮着拍的,技术还是不错的。
        月牙泉就在山下不远的地方,这片绿洲宁静而宜人,是尘世中的一片净土。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其水质甘洌,清澄如镜,宛如沙海中一颗晶莹闪光的翡翠,镶嵌在沙山群峰之中,波微沙荡,水色悠悠,妙不可言。月牙泉内产有珍稀的铁背鱼和中药材七星草,据说有医治百病、延年益寿、催生壮阳之功效,故称“药泉”。我站在泉边仔细观望了一番,好像看到了有种类似七星草的植物,铁背鱼却没看到任何踪迹。
        去阳关时听那位司机说,曾有政协委员提议禁止开放鸣沙山,担心每天那么多游人,踩下来的沙会逐渐把月牙泉给掩埋了。可是经过专家们反复验证,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前一天被踩满脚印的地方,第二天都会神奇的复原成平滑的表面,白日被游人踩踏下来的沙,又被夜间的风吹回山上,这样形成了“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自然奇观。
        在鸣沙山上,或是在月牙泉边,我并没有过多的联想或思考,最好的状态就是把鞋子脱掉,踩着柔软的金沙转圈圈,或斜卧在沙滩的角落里,把赤脚伸进沙里,用心体会身体融在细沙中的那种舒适感。我们小时候赤条条来,谁还不是在装有沙土的布袋中度过的婴儿时期,权当体验一下回归赤子之身的感受吧!
        第二天,我带着些许遗憾告别了莫高窟。在从敦煌赶往柳园的路上,视线又进一步开阔了不少,依然是漫无边际的大沙漠,不同的是不再是往日金灿灿的细沙了,而是黑沙,连远山也是黑色的,近处的沙地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红柳,我暂时还没有查阅柳园是不是因这些红柳而得名。当穿过这片柳林之后,透过左侧车窗,在沙漠的尽头再次看到一片广阔的湖泊,根据从去阳关的司机那里得到的经验,这个湖泊还是海市蜃楼。但今天出现的幻影要比那天大,并且一路上持续的出现,远山的倒影都能清晰的看到。我拍了几张照片,已经没有肉眼看的逼真了,剪切后的局部还是隐约能看到那个湖泊和山的倒影……
        我从柳园登上了去往西宁的动车,我的计划是到达西宁后再返回门源,从门源进入祁连山,但这次的目标是深入祁连山内部,最好是登上祁连山雪峰……
(待续)

作者单位: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