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1 更新时间:2024-05-08

那些消失了的老行当

闫传宝

        早年间,经常有一些手艺人在农村走街串巷,一是挣点辛苦钱养家糊口,二是给广大父老乡亲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老行当渐渐消失了,至今留在记忆中的是那些老艺人的沧桑身影和悠扬的吆喝声、悦耳的响器声。
        我家临街,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槐树,走街串巷的老艺人进了庄,往往都选择在老槐树底下驻足支摊招揽着生意。“叮叮当,叮叮当,打铁的来了拉风箱”,那个年代,有一老一少两位铁匠(应该是父子)每年春天都准时来一次,他们推着手推车把工具放在槐树底下,那个年轻的小师傅先支上火炉,用火柴生着火,上了岁数的老师傅一边吸着旱烟,一边用小锤叮叮当当敲着一个类似“u”型音叉的响锤,清脆的响声瞬间传遍整个村庄,人们把需要修理的镢、锨、三齿、钉耙、铡刀、菜刀等陆续送到火炉跟前,根据活的大小和师傅讲着价钱。老师傅左手用长把的钳子夹着埋在火里的物件不断翻动,掌握着火候,右手拾起小锤等待时机,年轻人努力地拉着风箱,火候一到立刻停下风箱,快速来到铁砧前,叉开双腿抡起大锤,老师傅小锤敲在哪儿,大锤就砸在哪儿,叮叮当当几通趁热敲打,一件精美的物件就完成了,需要磨的要磨锋利,需要淬火的要淬火。铁匠不但维修铁制旧农具,还会根据顾客要求打制一些新农具。根据生意的多少,铁匠一般在一个村待一天或两天,一般不超过三天,就再去另一个村庄。铁匠冒冒烟,强过木匠干一天,但随着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电气焊行业的兴起,一些手工劳作用的农具用得越来越少了,铁匠这一古老的行当逐渐消失了。
        过去有锔匠,专门维修破损的水缸、瓷盆、瓷碗、茶壶、茶碗、陶盆等,这种匠人在农村俗称“箍漏子”。他们大都是骑着自行车一个人串乡,自行车把上用两根细铁链子挂着一面烧饼大小的铜锣,小锤拿在手里随走随敲,铜锣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老远的听到就知道箍漏子来了,想想家里有没有要锔的器物,赶紧找出来送过去修。锔匠冬天选一个向阳处,夏天选一个荫凉地支下车子,从工具箱上取下一个类似货郎鼓的响器,坐在马扎上不停地摇着,招揽着生意。货郎鼓上面只有一小鼓,而这种响器在鼓上方还有一面小铜锣,摇起来的锣鼓齐鸣与众不同。来了生意匠人便放好响器,开始忙活起来,锔东西要按锔子的个数来收钱,一般物品大都用铁锔,贵重的茶壶茶碗才用铜锔,铜锔自然比铁锔贵得多,瓷器要比陶器贵得多。不忙的时候,匠人拿出几根铜丝或铁丝,在铺着围裙的膝盖上垫着钳子用小锤打制着大大小小的铜锔或铁锔,打好后再分别放在小抽屉匣里备用。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是手艺活,靠的是勤学苦练、熟能生巧,刚学徒的往往越锔越漏,挣不出饭钱来。过去条件不好,缸盆碗壶锅破了就锔锔补补照样用,比买新的要省不少钱。随着时代的发展,铝制品、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进入千家万户,碗打碎了就扔掉换新的,锔匠这一行当渐渐消失了,技艺零星保留在文玩修复行业。
        风箱是过去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用具,一日三餐都靠拉风箱做饭。风箱用久了出了故障风力小,费柴火费功夫,就得修。过去冬春两闲季节,经常有修风箱的匠人走街串巷,铺盖卷、木工工具或用自行车驮着、或背着,边走边吆喝“拾掇……风……箱……不?”。天黑了,这种匠人会找一合适人家借住一宿,免费给房东修修风箱,活塞额外勒上厚厚的鸡毛、内壁打上蜂蜡,使风箱风大又好使。庄户人家大都朴实好客,房东会加心用意地准备饭菜,让匠人吃上口热乎饭,甚至还会烫上一壶酒让匠人解解乏。如今,天然气、电饭煲走进千家万户,大锅台、风箱成了摆设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修风箱这一行当消失不见了。
        石磨、石碾是过去农村常见的工具,粮食打下来要靠它粉碎后才能下锅入口。石磨用久了磨齿就钝了,粮食磨起来费时费力还磨不好,这就需要找匠人修。我们平原地区很难找到一个会打磨的石匠,再说这是技术活,一般石匠干不了。只有等着春冬两闲季节南部山区的打磨人的到来,他们往往骑着用铁水管焊的自行车,车大梁上系着褡裢,褡裢里放着大大小小的锤子、錾子,后货架上驮着铺盖卷,边走边吆喝“打……磨……哦-……”。随着粉碎机、面粉机、面粉厂的兴起,磨退出了历史舞台,打磨这一行当也消失了。
        过去有推着小车走街串巷的货郎,一边摇着货郎鼓,一边吆喝“拿……布絺套子来……换针……换线哦……”。小推车有一个用铁丝网围成的货物间,里面有针头线脑、儿童玩具、核桃、花糖、欢喜团子等等,儿童围着车子相中了一件东西,就缠着大人给买,不买就哭叫打滚,大人没钱又怕人家笑话,就找一些旧布鞋、废金属去换。婶子大娘则会换一些缝衣针、顶针、松紧带、红头绳、卡子针等物。随着大大小小的超市、小卖部、集贸市场的兴起,推小车的货郎见不到了。
        徒骇河以北老河道一带,地表红胶泥较多,许多村庄有烧制陶器的传统老窑,他们烧制的大小陶瓮、陶盆,一套一套用草绳捆着,拉到河这边来买,他们串乡不吆喝,而是一手拿一小盆,一手用一根小木棍敲,声音清脆又有节奏,以此招揽生意,顾客挑选盆或瓮时,大都用手敲敲听声响辨别陶器的优劣。自来水通万家,面粉从超市购买成袋的,瓮被淘汰了,盆换成了不锈钢的、塑料的,烧卖陶器的行当消失了,这一古老的手艺只保留在民俗博物馆的陶艺课程里了。
        “卖小鸡来,卖……小……鸡……来……哦”,这是每年春天卖小鸡的吆喝声,悠扬绵长。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春季买上一二十只小鸡喂,一是自己吃鸡蛋方便,二是鸡蛋可以换钱打油买盐。小鸡可以现钱买,也可赊账,秋后收了庄稼或卖掉小公鸡后再还钱。现在家庭散养小鸡的没有了,乡间孵化、售卖鸡苗的行当接近消失,偶尔遇到卖的也是将小鸡染成花花绿绿颜色作活玩具,哄孩子玩的。同时消失的还有卖小鸭的、卖小鹅的等。
        “磨剪子来……戗菜刀……哦……”,这是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菜刀还好磨,剪子戗也好磨也好得需要技术,即使剪子磨得风快,也未必剪下东西来,关键是合口。如今这一行当也接近消失,磨菜刀网上有专门卖磨刀神器的,磨剪子收费少了匠人不够功夫钱,收费多了主家不如买把新的。
        抽帖算卦是过去一些双目失明的人自食其力的一种职业。他们走街串巷一般由一个明眼的幼童或妇女用竹竿牵着,从不吆喝,而是缓缓地击打一块竹板,到人多处坐下,借讨一碗水喝的功夫,煞有介事地说现场众人中有人近日有灾祸要当心、有人日后大富贵需指点之语来招揽生意。俗话说瞎子算卦后来好,算命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就是不知道自己中午的饭钱在何人的腰包里。在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抽帖算卦在乡村没有市场了。为逃避打击个别明眼人却还在靠封建迷信暗地里坑蒙拐骗,终究也没算出警察到来之时日,乖乖接受法律的制裁。
        串乡换豆腐的不吆喝,靠敲梆子招揽生意,听梆子声的轻重缓急就知道哪位匠人来了。劁猪匠的标志是在自行车把上竖着一根系有红布条铁丝,也不吆喝,村人一旦听到小猪崽撕心裂肺的嚎叫,就知道是劁猪匠来了,可循着声音去找。听到锣声阵阵,多半是耍猴的来了。若是锣鼓喧天,肯定是玩杂耍卖艺的来了。若是只有鼓声,那是说评书的来了。卖香油的也缓缓敲一小锣,但那种锣是平的,声音与众不同。只有张罗的进村就吆喝“张……罗哦,拾掇……簸箩……簸箕”。这些老行当都销声匿迹难得一见了。
祖国发展日新月异,许多古老的行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又有更多新兴行业雨后春笋般诞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大千世界无不在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中发展,如今这些老手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得到了保护、在保护中又得到了发展,此乃继往开来的一大幸事,相信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昌盛。  
            作者单位:姜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