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9 更新时间:2024-05-08

乡村振兴的领航者

——记济阳区人大代表,崔寨街道清宁村支部书记、清宁书院院长刘德港

编  者  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于1992年4月3日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代表法是一部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执行代表职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基本法。今年是代表法颁布实施32周年,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代表法,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开设《强区建设当先锋,人大代表作表率》宣传专栏,宣传我区人大代表围绕“项目深化年”和“十大攻坚行动”,立足本职岗位,积极作为,拼搏实干,在加快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中当先锋作表率的突出事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在济南市济阳区的崔寨街道,有一个名叫清宁的村庄,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璀璨的人文历史,更有一位勇于担当,创新创意,以党建促发展,开拓进取的村书记——刘德港。

勇担重任 开拓新局

        刘德港自担任清宁村书记以来,就立志要改变村庄的面貌。他深知,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动能。于是,他带领村民积极投身到济南市济阳区的高质量建设中,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结合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清宁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8年,在济南市起步区建设过程中,刘德港责任担当,带领清宁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在村庄拆迁和起步区征地过程中,日夜奋战,积极配合上级领导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每项工作。

文化引领 教育兴村

        刘德港深知,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他恢复了历史上的清宁书院,创建了清宁民俗文化博物馆,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以及农村文化,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在推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刘德港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心系群众 无私奉献

        刘德港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无论是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还是推动村庄的发展项目,他总是亲力亲为、无私奉献。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村民,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拥护。

创新实践 探索未来

        刘德港不满足于现状,他总是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他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实践路径,如通过“服务+”等方式拓展乡村经济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等,为乡村经济发展做出无尽努力。这些创新的做法不仅提升了乡村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经济发展方面,刘德港责任担当,敢于尝试,积极引进优质项目,推动村庄产业转型升级。为建成清宁工业园,他凝聚全村力量,发扬敢想敢干、谋求发展的精神,积极处理好企业与村民的关系,努力做好群众工作,确保征地与企业建成顺利进行,至2018年,在刘德港及全体村民、入驻企业的努力下,已经发展为济阳区重要的现代化、高端化、科技化工业园。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外地务工人员需求,以及周边企业的日常生活需求,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利用原清宁村大集的地址,成功建设了清宁集贸市场和清宁五金市场,为清宁村解决了30余户群众的就业问题。同时,牵头建设了数个临时停车场,既解决了十余人的就业问题,也有效解决了周边企业车辆乱停乱放导致的交通拥堵及行车安全问题。
        民主管理方面,始终坚持民主决策、公开透明的管理原则,带领全体党员,积极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加强了村务公开,确保了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社会治理方面,加强了社会治理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确保了社会稳定和安全。同时,结合志愿山东活动,还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村民形成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文化建设与旅游方面,清宁书院联合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携手《济南日报·文旅周报》打造了知行研学游服务平台。依托书院传统文化与清宁民俗文化博物馆,打造了“历史文化+农耕文明”互动体验式中小学生研学游活动。各项优质活动有效助力了学生素质教育,倡导立德树人的理念。
        书院驻地清宁村自古就是革命根据地、济南以北最大的行政驻地、商业中心、最重要的古驿道,清宁及周边在革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红色故事。
        刘德港秉持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宗旨,在书院创办了党史研学基地、党史馆,馆内陈列着革命时期的文物、照片、文献资料等。定期开展党史学习、党员主题教育,如组织党员开展研讨交流、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红色电影、举办红色主题活动,联合济南市、济阳区等各市区县党政机关和企业举办党建共建共享等活动,有力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革命历史传统的弘扬与赓续。
        刘德港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现已完成60万字的《清宁村志》,并将清宁村及周边民间民俗故事整理申报非遗。深入实施黄河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让乡村特色文化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将书院内的黄河文化展览区,以农耕文明与民俗使用器物为展示元素,展示鲁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生活,留住乡村记忆、留住乡愁,展现乡情、乡貌、乡音、乡思等人文底蕴。
        2017年至今,先后举办160余期优秀传统文化的研学活动,其中,举办“致良知公益大讲堂”2期,邀请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一次,与山东省儒商协会联合举办“新儒风走进清宁书院”公益活动一次,承办“出彩崔寨人”活动一次,提高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书院先后与济南青年书法家协会、济南华夏柏煌书画院、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钟国康印馆等建立研发基地战略合作关系,累计接待各级创作大师1000余人次。现已成为书法、绘画、碑拓、篆刻、剪纸、面塑等国粹研学和传统技艺沟通交流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自建院以来,已接待全国各地游客超10万人,研学游、国学培训班、非遗培训班等总人数超过3万人。书院被省市区等各级书画协会、摄影协会、作家协会、非遗协会等设立的创作基地,以及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等各类高等院校的培训基地。
        在此基础上,书院还组织了各种文化创意活动,如文艺演出、非遗文化传承、书画交流展览、读书会、研学游、国学讲座、文化讲座、作家培训等活动,并成立“济南市起步区非遗联盟”等组织。
        刘德港的优秀表现得到了上级组织和群众的认可,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村干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干部的担当和奉献精神。刘德港的事迹展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者的风采和成就,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不懈的努力,推动了清宁村的全面发展。在他的带领下,清宁村不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繁荣,还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刘德港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