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71 更新时间:2024-05-15

我区精准施策打通残疾人服务“最后一公里”

         新市镇张家沙窝村村民周桂珍身患残疾,行动不便。“我家通过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安装了这个不锈钢栏杆和坡道后,我行动方便多了,天好的时候出去晒晒太阳也不用担心磕磕碰碰了。”
         大力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是我区进一步增强残疾群众安全感和获得感的一项有力举措。近年来,我区聚焦残疾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扎实做好残疾人群体的关爱服务工作,努力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晴空。
 

“有爱无碍”
让残疾人生活更便利
 

         由于身体原因,残疾人要出趟门不容易,即使待在家里,普通的家居环境也让他们感觉不便,卫生间没有扶手、房间格局阻碍通行……一般人眼中正常的环境在残疾人眼里也是极为不便。居家生活便利已成为残疾人群体最基础、最迫切的需求。为帮助残疾人康复和居家生活便利,2023年,我区共计为40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涵盖残疾人家庭进出门坡道改造、残疾人轮椅通道、地面平整硬化、安全扶手、防滑改造等,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残疾人家庭的配套设施及出行条件,使残疾人真正实现“行得通、出得去、能入厕、洗上澡”。为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我区科学制定了实施方案,面安排部署了无障碍改造需求调查、入户精准化改造和评估验收等各项工作,严格项目实施程序,按照相关标准按需确定入户评估对象,镇街残联工作人员与施工单位联合入户,精准化开展入户评估工作。每到一户残疾人家中,评估人员都会详细询问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对无障碍改造项目的需求,根据居家障碍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通过实地查看残疾人家中厨房、卧室、卫生间等设施情况,进行测量登记,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对每一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进行“量身定制”,满足残疾人家庭需求。
 

“上门评残”服务
让残疾人办证“零跑腿” 
 

         为解决残疾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到医院评残、办证困难的实际情况,解决残疾人办证急难的问题,我区开展摸底排查,采取“集中+上门”方式,帮助出行不便的残疾人实现“不跑腿”办证。
         区残联联合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的评残专家开展一季度一次的上门评残服务活动。评残过程中,评残医生对残疾人身体状况和基本病况进行详细了解,认真评定;残联工作人员积极宣传各项惠残政策,耐心解答残疾人及其亲属提出的有关问题。评残结果经公示后,将残疾人证快递到残疾人手中。评残过后,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讲解办证流程,及时宣讲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知晓各类扶残助残政策。
         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组建若干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专家技术指导组、康复服务组,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为有康复服务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咨询、心里疏导、健康体检、卫生指导等精准康复服务,不断探索残疾人融合康复、全面康复新路径,打通了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
精准康复服务
 

努力让残疾人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为推进我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我区积极吸取先进地区经验,探究残疾人公共服务精准化、精细化、多元化、社会化供给的路径,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
         坚持保障基本、突出重点、应救尽救的原则,着力满足残疾儿童和精神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提高残疾儿童、精神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不断提升残疾人家庭的幸福指数。2023年我区把为120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为400名精神残疾人提供服药补贴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紧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点,按照要求严格审核把关,做到受助对象精准、资料手续完善,确保残疾儿童和精神残疾人应助尽助,从而实现有康复训练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服药需求的精神残疾人应康尽康。
         近年来,学龄前儿童患低视力现象日趋增多,我区通过对我区入园幼儿视力筛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弱视、低视力等眼睛问题占比已近10%。为做好残疾预防工作,改善低视力残疾儿童康复状况,减轻低视力残疾儿童家庭负担,我区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增加了视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项目,对 0-9周岁的视力残疾儿童以及持有特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的低视力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救助。此项工作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