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5 更新时间:2024-05-22

过时的丧俗不要也罢

◎孙云峻

        某天中午十二点钟光景,我从沟杨村修理三轮电动车完毕,即启程返回驻地。刚出村头不远,就听到一种刺耳的声音由远而近。我很不自信,这叮叮哐哐不和谐的声音,莫非是自己的耳朵也出了问题,听力出了啥毛病?也或许电动车哪里没检修到、部件松驰、螺丝帽没给拧紧?带着诸多猜疑,于是我下意识地停住车,下车想弄个究竟,搞个水落石出。
        车子停在了水泥马路的左侧。还在巡查车部件的我没等回过神来,叮叮哐哐的响声越来越大,一个劲鼓动、撞击着我的耳膜。我不由自主抬头西望,一辆电动三轮车由一个妇女驾驶着迎面而来,叮叮哐哐的声音随着车由远而近也由大变小,问题一下子找到了根源。
        我赶紧把目光投向了这辆擦身而过的三轮车:车厢前部马扎子上坐着一位中年妇女,额头缠着条雪白的孝带,腰里扎着细麻绳头,哭丧着脸,手里紧攥着根长长的尼龙绳子,绳子末端耷拉在车后厢之外,牢牢地拴在了一张锈迹斑斑的铁锨头的“裤子”上。车从野外往家里开,锨头跟不很平滑、高低坑洼的水泥路面接触,发生摩擦振动,就自然而然发出叮叮哐哐的声响。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事情还得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才能回答得清楚明白。
        我国三千年前的周朝制定的礼仪中就有丧葬的内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仪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是衡量子女是否孝敬老人的重要尺度。因此,自古以来,殡葬礼仪、丧葬风俗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在民间流传广泛久远。儒学的创始人孔子说过: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这是孔子回答孟懿子问孝时所说的话。被奉为亚圣的孟子也曾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当大事”。(《离娄下》)由此可见,人们对父母丧葬的重视程度。于是,长期以来,在民间形成了一套有关丧葬礼仪的繁文缛节,风俗习惯。儒家提倡的“视死如生”的主张,更使人们在丧葬礼仪上唯唯诺诺,兢兢业业,不敢越雷池一步,只得循规蹈矩,方才心安理得。其中“煎糕”这一程序,就是丧俗中的众多环节中之一。
        民间长期流行家中老人正常死亡施行“三日丧局”的习惯。老人咽气后入殓第三天就是出殡或曰送葬的日子。午后起运灵柩前,死者的儿媳、侄媳或闺女两个人,准备火柴、柴火、铲子一把、一盘或碗,放入小许食油于盘或碗中,将几块豆腐和点心等糕点食品置入盘或碗中,再备一口鏊子,其正面朝下,将一条孝绳拴住鏊子的一条腿,由身穿孝衣头裹孝带的女子从丧家牵引,拖至村外墓地,然后将鏊子放置掘好的墓穴中央,鏊子正面朝上,将带来的食油、糕点和豆腐置其上,然后在鏊子底下生火,用小铲子搅拌鏊面上的食品,将煎过的糕点放入墓穴四角各一部分,剩余部分铲进所带去的盘子或碗中由其中一个人兜回,把鏊子仍然翻过来,底朝天搬出墓穴,用孝绳拴牢其中一足,由另外那个妇女拽着绳子,原路拖回家中厨房。将带回家煎过的糕点放进丧家盛放粮米的囤或缸、瓮之中。这个风俗的寓意:死亡的老人的棺材即将埋入墓穴之中,家中负责做饭吃的女人预先将煎过的糕点(上等饭食)放到阴宅里的跟前,随时随地可食用,顿顿饭如此,天天一个样,表示他(她)死后子女后人对他(她)的敬养孝顺。将带回家的那部分煎糕放到囤或专盛粮米的器皿中,据说凡当过祭礼品的物品,均含有吉祥灵气,拿回家来自然显得给带来吉利;“糕”又与“高”同声同音同调,按照“同音即同义”的说法,“糕”即“高”,日后生活有“步步登高”之意。粮米作为老百姓最主要最珍贵的财富,过得大囤满小囤流,丰衣足食,这不仅是生者的企盼,也是死亡者生前的美好愿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世世代代的人们,在丧俗中都少不了这一项内容,流传至今。
        “人固有一死”。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唯物主义者认为:死了,死了。人死如灯灭。人死后既不可能复活,转世投胎,也不会新死为鬼,更不可能死久为神。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小雅·小弁》)人不能对父不敬仰,不能对母不亲爱。这是人之常情,天然合理。追思慎远,怀念父母。这是人伦道德,自古使然。而提倡对父母长辈“视死如生”那样侍奉赡养,似乎有些过分,有点愚孝的味道。与其子女在父母死后天天顿顿送吃送喝供养伺候,倒不如在父母生前尽可多的尽一份敬老赡养的孝心,岂不更实际更可靠更应该更有意义吗?父母活着的时候,儿女赡养不够,等父母过世后纵然天天顿顿供奉珍馐美酒,除了表白孝心诚意,或表示悔不当初,或为做样子给人看,或沽名钓誉之外,还有什么有用的价值呢?
        近几年,“厚养薄葬”的社会风气越来越浓厚,对旧的丧葬风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破除了旧丧礼中的不少繁文缛节。比如,土葬改为尸体火化,棺材改为骨灰盒,家族式的墓地逐渐改为公墓,三日丧局改为两天出殡,出殡减少了扎灵棚、聘乐队发喜丧,反对借丧葬大操大办、借机敛财收贿,删去了送浆水、上路、断阴阳草、招魂扬幡等许多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仪式、环节。丧葬仪式普遍开成追悼会,节约、朴实、郑重、短暂,极富人情味,极有值得提倡的价值、意义。
        话说至此,再回头看一看丧俗中的“煎糕”一项内容,是不是有画蛇添足之嫌?有六指子划拳——多此一举的感觉?不管哪家出丧,如果把是不是混得米多粮足、日子过得殷实富有、步步登高,像赌博押宝一样,将赌注押在“煎糕”上,那就注定输净,竹篮子打水—— 一场空!聪明的现代人,都纸糊的灯笼心里明:倘若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没有老天的风调雨顺,没有自己辛勤的付出和努力奋斗,哪来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吃好穿好住好的小康生活,吃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呢?
        “煎糕”用的是鏊子,一种专门摊煎面食器具。而铁锨则是铲东西或掘土的工具。它们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人们为了应付过时的风俗,竟不惜拿张破锨头代替鏊子,拖在电车后头来回跑,这不滑稽可笑吗?到了这种地步,“煎糕”的原始寓意已经荡然无存,无影无踪!
        说到这份上,“煎糕”这过时的旧丧俗不要也罢。
           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