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79 更新时间:2019-02-13

中国第一次导弹运载核武器试验秘闻

        我国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已经发射成功,原子弹也已爆炸成功。对导弹核武器的试验,也就很自然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1966年党中央决定,在同年10月进行导弹核试验。按照计划,这次试验的发射区在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弹着区在大西北罗布泊的沙漠深处。
        用导弹运载核弹头,在自己的国土进行试验,这在世界核试验史上还是第一次。把原子弹装在导弹上进行真刀真枪的发射,要冒很大的风险,万一核导弹在发射现场爆炸,或升空后掉了下来,或偏离弹着区,都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10月的一天,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会客厅里,亲自听取了聂荣臻元帅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汇报。他听得很仔细,还不时地插话询问。当聂帅汇报到“两弹”结合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靶场试验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时,毛主席高兴地笑了起来,充满自豪感地说:“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汇报完后,毛主席亲自送聂帅和钱学森出门。走到门口,毛主席又亲切地关照聂帅:“荣臻同志,你是常胜将军。这次试验可能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失败了也不要紧,一定要认真充分地做好准备,要从坏处着想,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巧,临近试验时,聂帅病了。
        一天,周总理忽然打来电话问:“荣臻同志,你近来身体状况怎么样啊?”
        聂帅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也清楚此时此刻总理询问他的健康情况,一定有要事,便回答说:“一点小病,已经好了。”
        “能不能去发射现场?”总理进一步问。
          聂帅以洪亮、坚定的声音回答:“我身体好好的,怎么不能!”
        周总理这才交待:“中央决定,委派你到发射现场去,进行全权指挥,以确保安全地发射和运行。”
        聂帅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1966年10月25日,67岁的聂荣臻抱病来到核导弹发射场。这时正是深秋季节,戈壁滩的风带来丝丝寒意。
        他一下飞机,顾不得休息,就身披一件绿色军大衣到处检查工作。在发射架下,在控制室里,详细地听取了专家们的汇报。临射前的各项测试在紧张地进行着,哪里重要,聂帅就在哪里坐镇。
        有7个同志自动报名组成“敢死队”,据守在点火后来不及撤离的岗位上。一旦有严重事故发生,他们就会付出宝贵的生命。
        他们都是无私无畏的英雄勇士。聂帅亲切地会见了他们,与他们一一握手。
        年仅20岁的操纵员徐虹对聂帅说:“我不是党员,感谢党对我的信任。如果我牺牲了,请组织上追认我为共产党员。我的全部津贴就作为党费交了。”
        听到这里,聂帅禁不住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握住他的手频频点头。
        10月27日,是预定发射的日子。
        试验包含着成功、失败和意外。这一天,兰新铁路停运,西北航空线关闭,新疆、兰州军区数十万官兵进入戒备状态,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疏散隐蔽。而这天凌晨,聂帅却早早地来到了发射场,观察着吊装、对接、瞄准、校零等临射前的最后一次测试检查。
        一切发射前的准备工作,都使聂帅满意、放心。
        他信心十足地来到观望台上,等待那盼望已久的时刻来临。
        基地司令员从安全考试,劝说聂帅到安全地带去。聂帅却拉过一把椅子说:“我就在这里!”
        眼着火箭加注燃料的时间到了,聂帅还未撤离现场,基地司令员把一分院试验队长谢光选喊去,要他去请聂帅撤离。谢说:“这件事该你司令去办,我去算什么?”
        “还是你去,聂帅尊重专家。”
        谢光选来到聂帅面前,敬礼后说道:“聂帅,该‘加注’了。您在这里,我们只好停止作业。您离开这里,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加注’了。”
        “这是谁说的?”聂帅问。
        “是临时党委决定的。”谢回答。
        聂帅没有再说什么,又仔细地察看了一番,才向安全区撤去。
        “零时”(即预定发射的准备时间)到了!两颗绿色信号弹升上一空,随着指挥员“点火”口令的下达,操纵员按下了射电钮。“轰隆隆”的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火光闪处,载着核弹头的火箭腾空而起,向千里之外的预定目标飞去。
        不久,弹着区传来报告,导弹精确地命中目标,核弹头在罗布泊上空准确爆炸。
        成功了!试验场区沸腾了!聂帅激动地和钱学森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顾不得拭去脸上的泪水。
        1967年6月,聂帅又受中央之命到试验基地主持我国第一枚氢弹的爆炸试验。
        6月17日,氢弹准时引爆,试验圆满成功!
        从此,在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敢小看东方的巨龙。(据《开国元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