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42 更新时间:2019-05-10

见证城市成长 感受济阳巨变

济南报业集团记者深入济阳区实践采风

济阳,一座黄河岸边正在崛起的济南北部新区,一座承担着再造一个新济南、推动省会区域协同发展重任的新区,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初生的新区就以傲人的成绩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
    4月2日,济南报业集团第三批“百名青年记者走基层”活动在济阳区启动,黄胜芳、杨璐、张珍珍等10名记者深入济北开发区、住建局等各镇(街道)及区直有关部门,走进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走进紧张忙碌的工厂一线,走进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感受新区济阳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的蓬勃力量,他们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声音和图像,记录着济阳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自4月2日至今,10名济南报业集团记者共推出40余篇报道,济阳大地上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老百姓脸上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实干、反对虚功”的为民宗旨和实干精神,都在记者笔下一一呈现。


常胜芳

        承诺在基层,亮剑在一线。作为济南报业集团第三批“百名青年记者走基层”中的一员,一个月的时间,先后采访了七八个人物,走进济北经济开发区所辖街道办,先后有《他们名片上印着“经济发展服务生”济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真心服务获点赞》、《为了项目引进——他一年制图超3000份》、《村民杨宏生的幸福生活》等稿件见报。
        大河时代,新城济阳。在济北经济开发区的一个月时间里,跟着这里的员工一起,看工地、进树林、走街道、访家庭,切身感受到济阳发展的快速而坚定,感受到济阳气吞万里的进取魄力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受到员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仿佛听到济阳巨轮加速向前的轰鸣声。
        拥河发展、撤县设区、新旧动能转换三重机遇都给了济阳。传播济阳声音、讲好济阳故事是我的职责,我将珍惜此次锻炼的机会,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写出鲜活的新闻报道,为济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鼓与呼,为大河时代的新城济阳加油助威。

张珍珍

    好的新闻素材就在田间地头,生动、鲜活,充满灵气,如同田里的麦苗顶着露珠,如同曲堤的黄瓜爽脆可口,如同垛石的小番茄晶莹剔透,如同仁风的西瓜甜美多汁。
    一个月的采访,济阳区农业农村局给予了大力支持,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济阳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机勃勃。采访中,无论是新型职业农民,还是回乡创业的济阳籍企业家,他们身上那种勇于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感染着我,他们是济阳区人民的一个缩影,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蓬勃发展中的北部新城的激情与活力。一个月的时间,近千公里的行驶里程,一个写满故事的采访本,两支已经用完的采访笔,六个半小时的录音,这些都将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也必将成为我前行路上的不竭动力。


王宝静

        在本次下基层的近一个月时间里,济阳街道的一个个村庄、街角、市场都留下了我实地采访的足迹。我先后采写了《小小日志中,浓浓民生情(主)十几本孟家村值班日志折射为民服务印记》、《济阳街道高楼村有个黄河大米品牌基地—— 这里种出的稻米拿过“国字号”金奖(主)》、《济南这个村让人“找不着北”(主)多数房子南偏东45度 素有“斜庄”之称》、《有面儿有里儿还得有范儿(主)——村民“老张”眼里的美丽乡村》、《济阳老城农贸市场上演美丽“变形记”》等多篇新闻报道,其中半数以上报道都被评为济南日报好新闻。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负责济阳的新闻宣传工作已有几年时间,而此次下基层,与平日的“跑口”工作相比,却也收获了不少新的体会与更为深层的感悟。例如,在国家大政方针及省市宏观政策类的报道中,如果想要赋予新闻报道真正的生命力,便需要在广阔的基层实践中去深入挖掘与这些宏观政策、方针的契合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报道。而只有这样“打磨”出的新闻报道,才能使得各个大政方针更加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在济阳街道朝阳居采访时,我在与村支书和村民的聊天中无意中了解到,这个村的多数房子都有着南偏东45度的独特建筑朝向,并且村里也有系列利用该特性的“安排”。记者当时就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基层“因地制宜”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事例,于是带着自己的思考进一步深入采访街道,挖掘出了济阳区和济阳街道正准备打造“稻花香 黄河情”美丽乡村片区,并将利用斜庄村现有的居民建筑,将其建设成黄河沿线文化风韵体验基地的重要事实。《济南这个村让人“找不着北”(主)多数房子南偏东45度 素有“斜庄”之称》这篇报道随之“出炉”。     
        接地气工作才能有底气,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只有真正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就能抓到“大鱼”、抓到“活鱼”,使得自己的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例如,在济阳街道高楼村采访时,我发现济阳黄河大米特色品牌基地的负责人——76岁的退休村干部张茂文,可能不像市区的很多专家学者那样受过正规科班教育,但绝对称得上是“专家型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而在农村应该还有不少这样的“土专家”值得去被发现、被报道。而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基层、奔赴现场、走向一线,以不断采撷有温度的素材,讲出有灵魂的故事。


张悦

        有幸作为第三批记者参与到百名青年记者下基层实践锻炼活动中。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在济阳区济北街道实践锻炼,通过了解街道主要工作,走访各社区,我感受到了济阳的发展变化。从扶贫老人到社区文化建设,再到街头拆违拆临、农贸市场改造的采访活动中,感受到了济阳发展速度。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故事在基层”,这次下基层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只有真真正正地走下去,踏踏实实地沉下来,我们才能发现很多以往没有看到或者被忽视的细节,有了细节、有了故事,才有鲜活的新闻,今后我将继续挖掘好基层故事,用文字记录好身边的温情。


杨璐

        在这一次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百名年轻记者第三批实践锻炼活动中,我有幸被分配到了济阳区住建局进行实践锻炼。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我采访了该局工作人员为了迎接国家文明城市复审不分昼夜深入到一线工地治理扬尘,体验了住建局房管科热线工作的忙碌与细致,也走访过贫困户家庭,真切感受到危房改造与农村厕所革命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这次贴近基层的过程中,我记忆最深的还是4月29日跟随住建局工作人员走进垛石镇柳家村李元清老人的家中的所闻所见:李元清是贫困户家庭,他和老伴儿都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一度非常困难,此前一直住的都是从父辈继承来的没有房梁的土屋,遇到下雨和刮风天,屋里也同步下小雨、刮沙尘暴。2015年,柳家村村干部根据济阳住建局的政策为李元清申请了危房改造,自此李元清一家不仅住上了新房,而且也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如今,李元清在村里申请了一份清洁员的工作,每月可拿到400元工资,再加上村里扶贫项目的分红,老俩口每年收入超过了1.5万元。工作之余,李元清还在家中种起了蔬菜、瓜果,喂养了鸡,日子和原来有了天壤之别。采访过程中,李元清的幸福、乐观、积极深深的震撼了我和同行的工作人员。
        真正扎根到基层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村民生动的表情和言语,让我不自觉想要走近他们,记录他们,写出的新闻也更加“接地气”。这次的走基层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业务能力,更让我在基层工作者身上学习到了知足上进、脚踏实地。

邢世帅

        黄河涛涛,徒骇静婉。踏上这片肥沃的土地,切身感受到澎湃的发展脉动。
        新城济阳,富美垛石。在这里,贫困户脱贫奔康的努力让人倍感温暖,樱桃番茄产业的发展规模让人惊叹不已,“醉美248线”上的美丽乡村让人流连忘返,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让人热血沸腾。

张勇

        济阳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通过参加这次报业集团青年记者走基层活动,我欣喜地发现家乡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在济阳仁风采访期间,正值仁风富硒西瓜丰收之际,通过采访得知,经过近20年发展,仁风富硒西瓜由最初的11个棚,发展至如今的近3000个棚,市场范围和品牌知名度也越来越大。我想这正是济阳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走进带领群众发展西瓜产业的老中青三代村支书,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感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走基层的采访让我更清醒的认识到,在这样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有责任走进更多的乡村和社区,用心去记录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社会留痕,为更多人的幸福梦想去追。

于哲

        根据集团安排,我在4月11日至5月11日,到济阳区新市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基层采访。回顾这一个月,我受益颇多。通过在新市镇采访,让我在新闻采访、写作等方面都有了更多认识。通过这次活动,更懂得了“新闻是跑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句话。
        在采访期间,我跟随新市镇扶贫办工作人员走访了几户贫困家庭,当进入一户家中看到眼前的场景,家中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衣橱,这三样东西还是新市镇扶贫办捐赠给贫困户,经过采访得知在之前家里只有一张用砖头当床腿的简易木板床,让我震惊。来到80后农村小伙回乡创业的公司,听到他个人讲述曾经创业的艰辛历程,谈到未来新厂区建设,他脸上露出的自信与自豪,让我钦佩。走访新市镇红庙村的“好婆婆”,听她老人家诉说家庭的不幸与阖家团圆时的喜悦,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尊敬。还有许多采访时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
        通过这次基层采访,也深刻发现了自己还存在的诸多不足。在阅读同期记者的采访稿件,他们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描写、精彩的照片都是让我应该下功夫去学习、去锻炼。如今,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让我懂得如何做一名新时代下的记者,在今后的采访报道中要不断弥补自己的欠缺与不足。
        作为新闻工作者,好的新闻不是坐在办公室敲出来的,必须深入体验,走到基层中,了解实情了解民情,才有深切感受。对于我来说,天天对着僵硬的电脑,走到基层中去尤为重要,只有多多体验生活、了解基层,才有源源不竭的鲜活素材和思想动力去推动自己进步,才能对真实的社会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在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也能不断增加自己的阅历和认识。扎根基层,深入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加接地气,更加受欢迎。

李焜染

        和我同行的下基层记者说,回想起来到济阳的村庄、山野,遇到的老人,带孩子的妇女,村庄边玩耍的孩童,她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旋律——“沾满泥土的脸,没有神的光环,紧握手中的平凡,有一天也许会走远,也许还能再相见,无论在人群在天边。”
        一个月的采访,我走访了回河街道的多个村庄,来到田间、走访商户,来到贫困村民家中,参加村委每个月的“阳光议事”大会……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却能感受到这里的乡土人情,这里的风俗习惯,这里人的朴实善良,热情好客,一个街镇在朝气蓬勃的发展中,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精气神,我看到了他未来迅速腾飞,不断日新月异的样子。
短视频里,菜农赵传华穿着鲜艳的衬衫,映衬在火红的西红柿苗木上,摘柿子装筐子的景象,好像还在眼前。本以为村庄内的妇女精神食粮都比较匮乏,但她却让我看到了另外一面:熟通政策,懂得经商,懂得持家,抓住机遇,带动一家人致富,这也是如今村庄妇女的一个缩影。
        经营农机配件的老板王光西,回想起自己拿到第一笔无息贷款的时刻,依然兴奋不已,他遇到记者涨红的脸庞以及按耐不住的喜悦,不住地诉说自己经商较前几年小有起色的样子,依然历历在目。
        东街村党支部书记吴俊宝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开展大扫除,浑身是土;济阳区派驻回河街道南张村第一书记魏长亮在贫困户家中走访,关切的眼神。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和故事留在了我的采访本上。街道工作人员说,回河一共27个贫困村,是济阳区贫困村最多的街道,脱贫任务相比其它街镇都重。贫困村脱贫,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脱贫不能只有街镇以及区里在扶持,更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