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07 更新时间:2019-05-30

我区加大扶持力度、出台扶持政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

一村一业“小版块”描绘乡村振兴“大蓝图”

         本报讯 小小的西瓜从西街村的大棚里刚摘出来,就迎着还未亮的天色被运往到全国各地。近年来,仁风镇西街村大力发展富硒西瓜产业,全村瞄准一个方向,实现从单一的富硒西瓜到专业富硒品牌的转变。如今,靠种西瓜,西街村村民每年纯收入能达十万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明星村。
         我区以扩规模、延链条、提效能作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着力在济阳乡村振兴版图上描绘出一幅幅靓丽色彩。曲堤董家村的黄瓜翠绿如碧、垛石姜家村的番茄红如玛瑙、济阳街道高楼村的大米色泽清透……如今,“一村一业”的“小版块”正在逐步形成全区“村美人富”的乡镇振兴“大蓝图”。
 

“十大”特色产业定位明确富民效益逐渐凸显
 

         近年来,受到消费市场对农产品需求改变的影响,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到了关键节点。对此,国家展开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其中之一便是科学规划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宏观政策调整基于的是全国国情,如何将政策落地到济南新区、新旧动能转换右翼的济阳,从越来越多特色作物乡镇的出现中便可见端倪。
         董家村是曲堤镇里种黄瓜人数最多的村,对于村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一业”就是好好种黄瓜。在乡村振兴计划中,曲堤镇担任着挖掘曲堤文化,以黄瓜文化、闻韶文化为引领,建设曲堤闻韶田园综合体,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任。“黄瓜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现在全村差不多有260个大棚,年收入超过2500万元不成问题。”曲堤镇董家村书记董孟茂说。
 曲堤黄瓜和富硒西瓜是济阳“一村一业”发展情况的缩影。据了解,目前各镇(街道)每个村依据所属地的产业特色,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导向,逐村制定发展产业的路径,在发展壮大包括粮食产业、黄瓜产业、西瓜产业、番茄产业、种苗产业、大米产业、乡村旅游业、林果花卉业、标准化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十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探索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完善支持政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济阳地处黄河岸边,土地肥沃,但细分到每个不同乡镇,其气候环境、土壤状况都有所差异。极具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计划》,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乡村振兴战略,从“一村一业”建设目标出发给出了具体规划意见,也为村民和各镇(街道)大力发展“一村一业”提供了政策支持,让农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针对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我区出台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服务的若干措施》,对新增土地流转100亩以上进行特色农产品种植的业户,给予经营主体或个人一定的政策扶持;成方连片进行大棚种植的,根据大棚面积,对种植主体或农户进行扶持奖励;土地是由村集体流转经营,符合条件的,给予村集体一定的奖励,作为村集体收入。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区出台了《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新发展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被评为区级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次性的奖励,同时推荐市、省、国家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申报,争取上级补贴支持资金。
         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载体发展。对于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围绕生产设施、基础设施、观光休闲设施等投资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市级现代农业综合体,给予经营主体一定的奖补。依托区特色产业,按照有规划、有基地、有产业、有品牌、有机构、有龙头、有科研、有加工、有市场、有边界的“十有”标准,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对认定市级产业园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支持专业市场和市场流通,对新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市场提升的,每个市场给予10万元的奖励。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每年扶持10家企业,每个企业奖励1万元。支持农业旅游业。对发展农业旅游的村,2019年达到20%的农户参与、2020年累计达到40%的农户参与、2022年累计达到70%的农户参与的,每一年达到目标,当年给予主体或村10万元的奖励。支持养殖产业发展,支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建设,被命名为市、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小区)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村,达到70%的农户参与的,给予主体或村10万元的奖励。
         政策支持,是为了加快构建产业特、产品精、经营细、科技新、景观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是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今年年底,我区“一村一业”计划将累计完成20%,力争到2020年累计完成50%,到2021年累计完成70%,到2022年累计完成80%的村的任务目标。
                                                                        (刘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