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59 更新时间:2019-06-10

济阳掌故杂谈

十、历史人物

        济阳县在历史上颇有些知名人物,并且有的知名度还相当高,在全国著名。这里所说的历史人物既有知名度相当高的,也有知名度虽不甚高但在本县影响很大,群众经常传说的。现以其生卒时间为序简介数人。
        解系:解系字少连,西晋时著县(今济阳县)人。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豫州刺尚书、雍州刺史、扬烈将军、西戎校尉等职。解系少年时即洁身自好,不阿权贵,为时人所敬重。当时的权贵人物苟勖曾对他说:“我和你交亲(解修,曾任集班刺史等职,生前颇有名气——笔者注)交谊很深。”意欲笼络解系,解系却冷冰冰地回答说:“没听父亲说过。您如果同我父亲有深交的话,我父亲去世时总该有您吊问的信函(但却没有)。您说的这话我不敢承当。”结果使苟勖自讨了个无趣。
        晋惠市元康(291—299)初年,征西大将军赵王伦(惠帝的叔祖,司马懿的第九子)镇守关中,对氏、羌等少数民族残酷镇压,激起氏、羌人民的造反。当时解系任雍州刺史,就在关中一带,他不满意司马伦的做法,主张施行安抚政策,但司马伦信任奸佞孙秀,因此与解系产生了矛盾。后来朝延调回了司马伦,解系上书要求斩杀孙秀以向氏、羌人民道歉,平息氏、羌人民的公愤,朝延当然不准许。以后司马伦与孙秀屡屡向朝延进谗言,结果罢掉了解系的官职。到司马伦操纵了朝延大权的时候(即“八王之乱”中),即借故杀死解系及他的全家,解系的两个弟弟解结、解育也是很有才名的,当然也不能幸免。
        张尔岐: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居士,济阳南乡柳树王村(后店子乡张稷若村)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卒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
        张尔岐死后几百年来在济阳县被传为“活神仙”,说他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能呼风唤雨,剪纸成兵;又说他并没有死,而是脱壳成仙,等等,这都是些神话故事。实际上张尔岐并不是什么“活神仙”,而是明、清之际的一位著名的经学家,研究儒家经典著作有很高的成就。他一生不仕,潜心治学,尤其在晚年精研“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造诣很深,连当时的著名学者顾炎武都说:“卓然经师,独精‘三礼’,吾不如张稷若。”《仪礼》即常说的礼经,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东周时期部分礼仪制度的文献汇编,所以历代很多名儒都在研究它,为这作传(《仪礼》的原文称为经,阐发经的内容的文字叫传)、作注(注释经的字句的文字)、作疏(阐释旧注或对旧注进一步发挥的文字)。年湮代久,不仅《仪礼》的经文有些脱漏,而且传与注也有许多混淆之处。致使后人难以读懂,张尔岐经苦心研读,除将传注分清外,还删削了疏中烦琐附会的文字,加以句读,篡成《仪礼郑注句读》一书,颇为学者们所重视。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学中)《礼记》勘正脱误共三百余。一次,尔岐先生于济南讲授《仪礼》时,偶为学者顾炎武听到,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次日绝早便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尔岐先生一生著作很多,如《易经说略》、《书经说略》、《老子说略》、《书经直解》,等等,多由先生的后人及其弟子刻版问出。
        张尔岐富有民族气节,明亡清立后立志不仕,隐名乡里教读耕作。然而国恨家仇时时常绕心头,泄手笔端,所以历来传有他剪纸练兵反清复明的神话。
        先生操行高尚,一向为人称颂。明未应科举考试时,有人送他制艺(八股范文)作备考的捷径,先生不予理会。一生寒素,耿介自持,其门人艾元徴时为康熙朝刑部尚书,每有重礼馈赠,必婉言谢绝。曾应聘与修《山东通志》,事毕不受酬礼而归。事亲至孝,因老母多病而研习医道,术成后乡邻纷至求诊,先生均为细心辨证施治,颇受乡里感戴。先生与两弟(二弟尔荣、四弟尔崇)分家时,自择劣等田产。因二弟残疾(盲人),甘愿代其承担赋役三十余年,直到先生临终时,还嘱咐他的儿子们为其叔父代承赋役。
        艾元徴,字允洽,号长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卒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今孙耿街人。清顺治三年中进士,居官翰林院,后历任户部侍郎、吏部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任职期间忠心为清廷效劳,仅有一事为济阳人所称道。康熙初年山东荒旱,各州县士绅联名恳请减缓赋税,山东巡抚耿某因务虚名,匿不上报灾情。济阳秀才杜翰三(垛石镇人)忿然挺身去北京告状。耿某贿通有司,捏造罪名将杜入狱。狱卒得知杜是艾元徴的熟师,即向艾通报。艾元徴至狱中探望,询明原委。恰好此时艾新任刑部尚书,即亲自审理此案,十余天后将杜释放,并处决了耿某,一时人心称快。(待 续)(据《济阳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