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74 更新时间:2019-06-24

《济阳籍北洋上将卢永祥》补说

王长民

        今年春,笔者写成《济阳籍北洋上将卢永祥》,发表于《济南日报·新济阳》。(载2019年4月23日,第4版)限于篇幅,舍弃了一些与卢永祥有关的文献资料,今择取若干,分为三类,凑泊成篇,期冀读者对我区卢永祥有更全面之了解。当然,卢永祥叱咤于北洋政坛十馀年,林林总总说不尽。小文难免挂一漏万,祈请读者谅解。为便于查找翻阅,部分文献随文注明出处。
        一、刻书修志,多处捐金。小文《济阳籍北洋上将卢永祥》曾提及卢永祥“关怀桑梓,续修县志”,实则卢永祥慷慨义举,并不局限于济阳,而是多处捐款。1923年,卢永祥翻刻《玉川子诗集》,蓝印本,五册。卷首《玉川子诗集序》云:“《玉川子诗注》五卷,为有清康熙间仁和孙晴川先生所纂。阅岁二百有馀,传本较稀。永祥治兵浙中,遂为重刻。夫范阳之卢,在唐为盛,永祥虽托远宗,未敢附于华胄。重刻之旨,欲使故籍名篇出于蠹烬之馀,继此以往得有传本而已。杭县孙康侯舍人峻既为校刊,成《校勘记》一卷,附于卷后,为力甚勤,用并志之。癸亥二月济阳卢永祥记。”孙峻《玉川子诗集跋》云:“济阳卢上将来督吾浙,治军之暇,新名贤祠,刊《杭府志》,征文考献,都人士播为美谈。”
        《杭州府志》卢永祥序,共四百五十馀字,兹不具引。附列“捐赀题名”,列名三十人,共募捐七千六百元,其中卢永祥捐三千元,几占四成。《民国长清县志》卷十三“外徙”条载,“卢永祥,原籍长清,后徙居济阳县城东举人王庄。于民国十二年重修文庙,适值在浙江督军任内,捐大洋一千元。后城东北重修兴福寺,捐大洋六百元,可谓不忘故里。”(按,卢姓起源于长清,故县志有“原籍长清……可谓不忘故里”之语)又如,1916-1921年,前后两任浙江督军杨善德、卢永祥发起募捐活动,主持重修杭州岳飞庙。1923年,重修济南后宰门街关帝庙,卢永祥捐一千元。
        卢永祥所作《玉川子诗集序》、《杭州府志序》,梳理版本流传,文辞斐然,当非其亲笔所为。《民国广德县志稿》收录“附前浙江督办卢永祥子嘉诗”二首,亦当如是。有两条资料可兹佐证。《绮情楼杂记》载:“鄂人李继桢(号希愚,为国会议员)学识渊博,尤擅文章,下笔淋漓酣畅,如走龙蛇。永祥初督浙时,罗致幕中,优礼有加,凡有政治电文,皆由李主稿。”(九州出版社2017年,页6)《南社丛谈》谓:“在南社诗人中,以冲和澹远胜的,当推黄晦闻和贞壮为巨擘。……(贞壮)此后又历参朱瑞、卢永祥戎幕。实则贞壮擅词章,于公文程式,非其所长。……仅委以应酬诗文题序而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页238。按,贞壮即诸宗元,浙江绍兴人,1923年入卢永祥幕)李继桢、诸宗元等幕僚,为卢永祥起草公文诗序,由卢永祥具名发出。此种捉刀代笔现象,实为平常不过。
        二、齐卢之战,兵败之由。《世载堂杂忆》“曹锟之覆败”条载:“曹锟贿选,被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孙先生与张作霖、卢永祥,成反直三角同盟阵线。孙先生督师北伐……时两湖巡阅使萧耀南、两江巡阅使齐燮元、闽督孙传芳,皆属直系。卢永祥处于包围形势中,最先反对曹锟窃位,于九月四日,通电出兵,令何丰林攻苏,战于浏河、黄渡、昆山等地,更绕道占宜兴,窥武进。不意是月十九日,孙传芳由闽入浙,浙军夏超等与孙相结,永祥无归路,解职赴日。”(中华书局1960年,页228-229)因夏超叛变而兵败。
        《绮情楼杂记》“齐卢战争中之陈乐山”条载,“卢师初甚利,嗣因浙军第四师师长陈乐山,忽于松江叛变,通电倡和,驱卢下野,卢遂一蹶不振,败绩而退。先是陈任第四师师长时,于沪上识某巨室下堂妇,两情缱绻,将纳为簉室。事为卢氏所闻,颇不谓然,因贻书规劝,陈不听,卒营金屋以贮阿娇焉。……陈本武人,遽住此温柔乡,乃大惑,凡妇所言,无不听从。……苏浙战事既起,陈方驻松江,一日拟赴前敌指挥,妇忽力阻曰:‘妾之事将军,为百年计也,今将军位至师长,富有多金,正宜与妾共乐馀年,何尚冒险于弹烟之下?万一不讳,将焉置妾?’陈志夺,遽反戈,卢失此股肱,遂全师熸焉。”(页28-29)因陈乐山叛变而兵败。
        《民国衢县志》卷九载:“九月四日,两军在仙霞关接触。闽军先开一排枪,浙军即还枪攻击。开火数小时,因距离甚远,双方均无死伤。浙军以人数较少,旋即自退数里。闽军乘势前进,浙军复据险回守。时有炮队长通款于孙,潜将危险处炮上之重要机件卸下,迨孙军攻至关下,浙军遽失其利器,无所凭藉,纷纷溃退,闽军孟昭月之第一支队分支队韩团遂占领仙霞关。……有仙霞关之险可恃,纵不能战,或尚足以守,而不料其失守竟如此之易也。”因某炮队长叛变而兵败。
        论者多谓卢永祥放弃浙江、退守上海,军事战略有误。但也有学者认为,卢永祥之所以迅速放弃,其实亦体现其不愿浙省遭兵火之灾。卢永祥在退出杭州前,曾向外界表示,“视浙江为第二故乡,不忍将大好浙江由我糜烂”。故而在军队力量未受重大损耗情况下,卢永祥突然宣布下野,东渡日本。(冯筱才《“军阀政治”的个案考察:卢永祥与一九二0年代的浙江废督裁兵运动》,载《“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十九期,台北,2002年5月)卢永祥曾在属下军队中散发佛教经文小册子,以其教义训导兵士。由此以观,此说亦似有据。
        三、部下犯忌,名节有亏。辛亥革命爆发不久,鉴于山西乃京畿之屏障,袁世凯派卢永祥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卢军攻陷娘子关,占太原。而后南下,攻陷赵城,纵兵焚烧抢劫。(据说因赵城军民抵抗最为激烈,致卢军残暴报复)卧病在家的张瑞玑目睹惨状,义愤填膺,当即致电山西巡抚张锡銮,对其纵容卢部的行径予以痛斥。赵城绅民仿西湖岳飞庙前秦桧铁像,铸卢永祥双膝跪地捧元宝铁人像,置于赵城南门,任来往行人唾骂踩踏。铁像左肩镌“第五混成协协统”,右肩镌“山东著名之盗贼”,腹部镌“卢贼永祥”,背上镌《铁像铭》,四言二十八句,其中有“汉族之贼,满清之奴,厥名永祥,其姓曰卢。山东巨盗,袁氏走狗,贪财好色,无赖游手……镌字在背,不磨不灭,唾骂千秋,冤哉顽铁”等句。(《阎锡山大传》,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页124-126)张瑞玑又做《卢永祥铁像歌》、《致第五混成协协统卢永祥书》,对其强盗行径给以猛烈抨击。
张瑞玑撰《乔铁髯墓志铭》载:“辛亥冬,君同余由朝邑渡河东归,抵家不数日,适卢永祥率军南下,过赵城焚掠三昼夜。余家搜括无遗,君家亦被劫。卢军退,君见余曰:‘穷如我尚有物供贼劫,亦大奇事。’余曰:‘所劫不去者只一穷字耳。’相与大笑。”(《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洪洞县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年,页1130)张瑞玑撰《先妣王太夫人墓志铭》亦有类似表述。(《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洪洞县卷》,页1125)但卢军到洪洞后却军纪严肃,还将抢来财物供奉到同根滋生的二代大槐树下。因为这些官兵多是冀鲁豫人,视洪洞为老家。祖宗坟墓所在,不敢造次。笔者小时候多次听老人说起此事。
        卢永祥作为济阳前贤,小文本该“为尊者讳”,不必提及赵城铸像之事。实因本着客观全面的态度,故而无意刻意隐瞒。卢永祥心系济阳民用基础建设,为老百姓办实事;多次慷慨捐金,刻书修志,重建寺庙祠堂;政治开明,顺应潮流,舍弃一己之私,力促中国统一。贾逸君评价说,“(永祥)务为持重。又善审利害,行事每洽舆情……颇多善政”(《中华民国名人传》,北平文化学社1932年,第144页),可谓盖棺之论。毁少誉多,实属难得。
        清帝复辟丑剧酝酿之时,地方要员或暗中支持,或首鼠两端,唯有卢永祥坚决反对。康有为《请庄士敦代奏游说经过函》称,“经年奔走,至除夕乃归,幸所至游说,皆能见听”,并自陈:“此行陕、鄂、湘、江,皆得同意,即未至之安徽、江西,亦已托人密商,亦得同情。黔刘在沪时,往来至洽,亦无异言。滇唐向多往来,今惟歌舞同乐,则亦可传檄定。惟有浙不归款,只此区区,不足计也。洛忠于孟德,然闻已重病,若一有它,则传电可以旋转。”(《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页1115)所谓“浙不归款”,即卢永祥不支持复辟。此函被披露后,卢永祥声望益隆。九一八事变之后,卢永祥不与日伪合作,保持了民族气节。1932年,被聘为国难会议会员。总之,我区人民应以有卢永祥将军而自豪。作者系回河街道南陈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