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34 更新时间:2019-07-03

中阿友谊为何从大热变大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阿两国有过一段特殊的友好关系,阿尔巴尼亚的商品和电影在我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后来,两国关系疏远。这一变化的内幕,很多人并不清楚。

中阿因携手“反修”而亲密

        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阿尔巴尼亚,是同新中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1949年11月23日建交)。中阿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关系,特别是1954年两国互设大使馆后,中国开始了对更加贫穷、落后的阿尔巴尼亚进行经济援助。
上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两国开始交恶。阿国同中国并肩携手,共同反对苏联的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这直接导致了苏联对阿的断援和苏阿断交。鉴于此,中国全盘接手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阿的一切援助。中阿两党、两国间迅速结成举世瞩目的一 大一小的双边“特殊关系”。此后的中阿关系表现为:上层交往多而频繁,经、军援助十分巨大,合作范畴无所不包,互相评价调门特高,礼宾接待不断破格。1966年11月,毛泽东电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贺词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表述,把中阿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峰。
        1966年4月,除毛主席以外的中国主要领导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都到首都机场迎接到访的由阿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率领的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周恩来作为总理,1964年、1965年、1966年曾连续3次正式访问阿国,并在阿度过1964年新年。

两国十余年关系堪称“大热”

        中国政府在经济情况十分困难的岁月里,举全国之力援阿,总额达100亿元人民币。作为回报,阿方对中方也多有支持,包括支持中国反对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益。
        1968年,中阿两国党、政、军最高领导决定派军方主要负责人分别率党政军代表团到对方访问,同声谴责苏联和华约军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一年,中国为表达对阿退出华约的支持,一次性就提供援助项目30个,几乎占我方全部援助项目的1/3。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方面,阿方始终给予很大支持,且收效甚佳。此阶段,中阿高层形容彼此双边关系的词汇,上升为“坚如钢铁,纯若水晶”“从一个高峰发展到另一个高峰”这样诗词一样的表述。整个60年代加上70年代初,总共十余年的中阿关系堪称“大起”“大热”。

“邀尼克松访华”成转折点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及中苏中美间关系的缓和与解冻,中阿一度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双边关系遇到麻烦。
        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参加完胡志明的葬礼后回国,中国政府同意他通过中国“过境”并在北京机场实现中苏两国总理会晤。此举遭到阿方的批评和反对,不点名地指责中国在反对苏修斗争中“妥协”“动摇”。
        中阿“特殊关系”遭遇决定性的挫折,是70年代初期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峰会。在基辛格为筹备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之行而刚刚离京后,周恩来迅即在1971年7月中旬向阿驻华大使罗博作了通报,告之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可能因此启动,表示这并不影响中阿关系的发展,不要求阿方同中方的做法一致。对此,阿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致函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洋洋万言,对中方邀请尼克松访华一事未同阿方事先商量大表不满,声称中国此一决定“不正确”,不同意将美帝国主义重新定位。从此,中阿关系每况愈下,从“大热”变成了“大冷”。

阿从三个方面恶化对华关系

        当年,阿尔巴尼亚主要从三个方面主动恶化了对华关系。首先,阿主要领导人霍查一马当先、各种媒体紧跟其后,声称阿中友谊是建立在反对美宙、反对苏修基础上的,中方邀请尼克松访华,就是破坏了这个基础的一半。阿国把“中国修正主义”同苏联修正主义、南斯拉夫修正主义、欧共修正主义并列在一起进行“反对”。 其次,阿国1976年11月初召开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会议专列一项攻击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再次,阿方将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一方面攻击中国援助“意在破坏”阿经济,另一方面又放出阿“绝不在外来的压力下低头”这样煽动性的话语,导致阿、中政府间的一场你来我往的“照会战”,最终迫使中方对阿停止援助、撤退专家。
        面对阿方无休止的攻击诋毁,中方“骂不还口,不与论战”,在“照会战”中也尽量不使矛盾激化。阿尔巴尼亚的反华给自己酿成苦果,经济跌落到深渊。1985年霍查病逝,阿利雅上台,中阿关系重又逐步走上正常外交的路子。冷战结束后,阿方历届民选总统和政府总理都曾应邀访华,他们公开承认霍查一度反华对阿中关系铸成大错。中国领导人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访问了阿国。中阿友好关系比之过去,更为健康、稳固。(摘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