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50年前的逆浪 藏着吾国吾民的底气
——记老党员抗凌英雄李庆富
黄河边上雾雨弥漫,大大的雨点打在防洪大堤上,这里是时光的停摆器,这里的每一缕空气,每一寸土地都能感受到50年前舟桥营抗凌的困苦。
站在堤顶眺望“汤汤不可陵”的黄河,你会真实感受到什么叫敢于与自然对抗的勇气与团结一心的毅力。一声声嘶哑的呐喊伴随着三声振聋发聩的枪声再次从时光深处传来,李庆富努力的听着这微弱的声音,长风哭嚎,水波呜咽。
一场艰苦之战 一群不退之人
一份深藏在市档案馆里的奖励书,薄薄的纸片,边角已经磨损,几道深深的折痕,像是从历史苦难中逃出来一般。尽管如此,纸上的“给予为人民战胜特大凌洪的独立舟桥营技术连一排等单位和个人记功奖励”几个大字依然挺拔,翻开奖励书,“三连连部器材员李庆富三等功”赫然在目。
几页纸,一个名字,55年党龄,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抗凌故事。
1969年2月14日,临近春节,李庆富所在的265部队收到平阴县政府打来的求助电话,彼时,黄河水夹杂着冰凌顺流而下,河段受到冰封阻塞,形成横跨黄河的冰坝,水位不断升高,河水涨满河床,冲决河堤,凌洪所到之处数木被冲倒,电线杆也被冲到或撞断,百年难遇的黄河凌汛正在危及着黄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晚,265部队1000余人准时出发,奔跑在征服黄河的路途中。去一线的路上,李庆富被队长拉到后勤队派去后方解救被困百姓,正月的北方,天气冰冷,寒风如利剑,河水能刺骨。15日夜,李庆富同战友奔跑10余里前往济南孝里公社解救受困群众,那一天,雨夹雪,天空的寒冷聚集着这支小队的行踪,没有路灯,没有向导,冰冷的空气如野兽一般吞噬着所有,百姓裹着仅剩的棉衣和棉被在房顶上等待着能托起他们生的希望的战士,“必须全部救出来。”在此之前李庆富对战友说。在零下20多度的水中,浸湿的棉衣压的李庆富喘不过气,他脱掉阻止他前进的棉裤,带着队友一步步向前摸索。“刚下水时水还很浅,我们摸着黑挨在一起向前走,越走水越深,大约走了一里路水淹到大腿根,再向前,水已经齐腰深。”李庆富回忆说。
那一夜,李庆富同战友将50余名百姓全部安全送到转移点。一夜未眠的李庆富在天亮后的大年初一得到了短暂的修整。还未来得及询问被解救群众的状况,傍晚,李庆富又被调往利津县救援队支援,那天八级大风怒吼着仿佛能把整片天空撕裂,在一片茫茫水中漂浮着的船只显得格外孤零,李庆富回忆着:“有几艘船被冲散了,队长朝天上开了三枪,我们凭着声音和火光才找回来的。”
在整个救援活动中,李庆富所在的济南市唯一一个独立舟桥营以命相搏以身做障救下200余人,保卫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命安全。
满身疾病的抗凌战士 贫困生活中永记党员承诺
1970年,李庆富退伍回到自己的老家仁风镇三里村,把18岁到24岁这段最意气风发的年纪交付给人民与党。
因那次救援活动在冷水中浸泡太久,李庆富的双腿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从脚趾到大腿所有的毛细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从部队拿回来的500多块钱退伍费本是可以用来治病的,但当他回来看到村民的艰苦生活后,李庆富竟把所有钱都分给他们。“我也难,可是见不得别人难。”在问到自己难不难时,李庆富这样说。
如今,李庆富只能靠着几副廉价的中药缓解疼痛。“李老太自觉了,自觉地让人心疼,他从不要求别人为他做什么,但却总为别人付出,退伍时部队想给李老申报三级伤残,那样他可以领到一些补助,但他自己放弃了,把这个机会留给了别人。他始终坚持践行着一位党员的承诺,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帮扶三里村的干部刘玲说。
2012年夏,李庆富的老伴儿突发疾病,为了给自己的妻子治病,他同两个女儿前后共花去30余万元,不少的医药费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愈加艰难。
在村里任劳任怨干了大半辈子的李庆富,为党和人民奉献了最得意年纪的李庆富,在暮年依然坚守着他对党的绝对忠诚。村民们说,他从不主动向上头反映他的困难,也不要求上头为他做什么事儿,在包帮干部来这儿之前,他的生活一直清苦。
水能载舟行远航,亦能翻云覆雨作恶浪。50年前,李庆富站在浩荡的汛水面前不肯退却一步,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生的希望。今年,镌刻着李庆富名字的平阴县纪念碑迎来了50周年纪念日,那碑在时间的尘埃中,重叠覆压,让往事已难寻痕迹,但50年前那场逆浪中所蕴藏的勇气与毅力,却在这碑中凝聚成吾国吾民的底气,如穿越时光的战歌荡气回肠,屹立东方。(特别感谢:仁风镇温建坤、刘玲) (刘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