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51 更新时间:2019-07-25

党建引领促发展 乡村振兴当尖兵

记回河街道寺前刘村党支部

        本报讯 回河街道寺前刘村共有138户、644口人,党员18名,村“两委”成员5名,耕地1510亩。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引领,狠抓集体增收,趟出一条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该村先后被评为“济南市文明村”“市级先进基层党支部”“济阳区先进基层单位”,村支部书记被评为“济阳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抓班子强服务
打造过硬党支部

        2011年以前,寺前刘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村“两委”办公室是租用的农家民房,办公室里仅有一张破旧的写字台和两把椅子,每次开会,村干部都要自己带着马扎,村班子不稳定、凝聚力差,群众找不到带领大家增收致富的“主心骨”。2011年经村“两委”换届选举,以刘承立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新班子成立,面对这样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烂摊子,该村党支部决定从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做起,“以党建创先,促发展争优”为理念,以建设“过硬支部”为抓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评议等各项制度。牵头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环卫突击队、禁烧巡逻队、防汛抗旱先锋队等6支队伍,党员当先锋、做表率,在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行动”,党员主动亮身份,接受群众监督。通过专题学习、外出考察等多种方式,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村班子的“双带”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2018年以来,该村以主题党日为载体,以“议事项、晒账目”为重点,实施“民主协商阳光议事”制度,通过把村务、财务的知情权和决定权交给群众,取得了干部更清白,群众更明白的效果,凝聚起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现在群众有个大事小情都喜欢找村干部,一些苗头性问题迎刃而解。如今,村班子建设走上了正轨,迸发出新的活力,村党支部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干群一心,为村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合作社粮仓和两晒场建设过程中,村民们对于施工临时封路、借水借地不提任何要求,并自觉配合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腾空间。

抓经济促发展
实现群众集体双增收

        村集体经济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村集体没钱,服务群众就是一句空话,村党支部的威信就会打折扣。该村党支部一班人一直思考也在努力解决着村集体和群众增收的问题,考虑到村里成方连片的土地,结合村里老年人种不了地、年轻人不愿种地的实际,他们决定走土地托管的路子。前期宣传中,有个别村民表示反对,说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说啥也不能上交。村干部多次做工作,就是做不通。有人建议干脆来硬的,遭到支部书记刘承立的强烈反对,发展集体经济,本是为村里老少爷们办好事,如果把好事办成坏事,甚至发展到与村民发生冲突,就违背了为群众办好事的初衷。党支部班子成员三番五次到这些村民家中做工作,为他们算清经济账,还组织这部分群众到外地实地参观,通过多种举措,最后终于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2018年5月,在民主协商阳光议事会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支部+合作社”模式,支部领办了五谷丰登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整体托管全村土地,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每亩地可以获得保底800元的分红,去除股民分红,提取剩余收益的20%作为村级集体收入,村集体可实现增收10万元以上。通过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精心化管理,土地产出效益大大增加;由于实行了土地托管,村里100多个劳动力彻底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可以专心外出打工挣钱,一年可增加务工收入300万元以上。同时该村依托上级政策,积极进行土地整理,新增土地167.5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利用收回的闲散地、沟头河沿,集体统一种植杨树等树木3000余株,村集体年可实现增收5万元以上。

办实事树新风
建设美好村庄

        牢记为民初心,积极为民办实事,方能赢得群众支持和村民信赖。该村党支部在街道党工委和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党支部班子成员盯靠在建设现场,村干部不避难、敢担当,对村内11户几十年的违章建设进行了全部拆除,党员带头拆除有碍工程建设的自家破旧院落,猪舍羊圈,功夫不负有心人,四横两纵总长度2500米的路网建起来了,45盏路灯亮起来了,500株绿化树木绿起来了,1处1200平方米文化广场、1处40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用起来了,1处7000平方米池塘修葺一新,便利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同时,扮靓了村庄颜值。同时持续改善社会风气,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坚持每年评选“四德榜”、“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培先树优、倡树新风,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村民,村里文明之风盛行。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乘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该村党支部一班人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牢记初心为民办实事,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奋力把美丽乡村新画卷描绘得更加绚丽多彩!(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