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饭碗思变化
◎李 兵
谁都知道,吃饭是人类每天生存的必需。人要是整天没饭吃,就无法活着。若是整天半饥不饱或吃的质量太差,也只能是有气无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那不叫真正的活着。所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天头一件”。如此民生大事,在各个历史时期,百姓碗里的饭是多是少,是好是孬,是不一样的。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工农业都不发达。百姓只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很多贫困群众吃糠咽菜,食不饱腹,饥不择食。
新中国建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越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发生了彻底的巨大变化,不仅吃饱了肚子。而且由吃饱,吃好,再到讲营养,讲健康,吃出了饮食文化。这个越来越好的变化,在老百姓的心中最深刻,最牢记,最满足,最明显,最幸福,最感恩,这是现在的老年人都亲历过的。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全国各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落实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那时广大农民虽不再吃糠咽菜,但还是瓜菜半年粮的状况。建国后,党因时度势,因势利导,在广大农村建立了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又进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普遍增收。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就基本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1960年,遭受自然灾害,一度出现全国性粮荒。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党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一致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于1963年就基本恢复了正常。这期间,县城机关干部的家庭也都是省吃俭用,不敢浪费一粒粮,一滴油。每到秋后买上百八十斤萝卜埋在土坑里。这便是一冬天的“当家菜”。七十年代,全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得轰轰烈烈。通过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粮棉、油产量翻番,百姓的日子虽然过得还不是很富裕,但人们见面听不到以往先问“吃了吗?”这句话了。一年中,老百姓能吃上一半的细粮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开始集中精力抓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路高歌猛进,各项事业发展得意想不到的快,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科技全方位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广大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行各业思想大解放,革故鼎新。计划经济下的那些陈规旧制、票证供应等都成为了历史。此时,人民向往的好日子,丰衣足食的现实,一天天进入到了百姓家。九十年代初,济阳县由德州地区管辖划归济南市时、大米、白面、肉、蛋、奶以及各种蔬菜供应已基本不成问题。当时海参、鲍鱼、大虾等这类的高档副食品,市场上虽少见,但也不再是什么难求的稀罕物了。以前谁家孩子结婚或遇有喜庆事,主家得操心张罗,这时候,逐渐地不再自己忙活了。找个饭店,摆上几桌,既省事又有面子。随着餐桌上,饭碗里的变化,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元化。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末,人们对主食和副食的要求开始挑剔了,粮油要吃无公害的,水果蔬菜要新鲜的,吃鱼吃虾要活蹦乱跳的,鸡鸭肉蛋要本土的。吃腻了大米白面,还又再想吃个地瓜、窝窝头什么的。不管吃什么,都要讲营养、讲健康、讲平衡、讲搭配。现如今,市场上,超市里,各种吃食琳琅满目,任你挑,任你选,过去是有啥吃啥、现在是吃啥有啥,七十年前和七十年后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都多亏了党领导的好啊!
70年我国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整个国力增强的标志。是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前进的步伐,百姓餐桌上的变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由贫变富的一个缩影。当今,世界上一个东方大国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作为一个公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值此七秩荣庆华诞之际,唱首自编的歌儿表心声:
盛世华诞七十年,
巨大变化史无前,
革故鼎新惊寰宇,
改革开放震山川。
政策英明国祚延,
国运昌隆幸福泉,
百姓尽享清甜梦,
强我中华勿忘贤。
七秩盛世庆圆满,
赤诚跟党永不变,
众志成城巩政权,
五星旗耀万万年。
作者系济阳区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