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家族汉墓 再现济水雄风
——济阳三官庙古墓葬考古工作纪实
济阳区三官庙古墓葬,位于济阳区济阳街道办事处三官庙村西300米纪碱路路北。2018年12月16日,群众在池塘清淤过程中发现疑似古墓葬,随即上报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馆。对此信息区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馆高度重视,博物馆馆长王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勘,并联系济阳街道和派出所负责人立即进行全方位现场保护。发现古墓情况上报市文物局后,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联系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察,初步认定为汉代大型砖室墓。济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立即拨付考古发掘专项经费,并安排区文化和旅游局全权负责古墓考古发掘事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4-7月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委托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联合济阳区博物馆对墓葬进进行了为期近4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两座,均为汉代画像石墓。按照考古学命名规则,考古人员把这两座墓葬按照发现顺序编号为M1、M2。其中M1即位置靠北那座。该墓葬结构特殊,为带双墓道的多室墓,坐北朝南,墓葬规模比较大,墓室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15米。整个墓室相当于现在的四室四厅,共十个空间。整个墓葬为砖石混建,砖全部磨光,尺寸达到40*20厘米。整个墓室共有画像石40块,画像63 幅。部分画像石磨光后再雕刻,线条细腻流畅。除了济南地区画像石墓中常见的羊首画像外,还有部分社会生活场景。如中室西侧立柱上的庖厨图生动形象的刻画了汉代富家大户的后厨场景。该墓为半地上式一穴双墓砖石混筑多室并葬画像石墓,专业术语也叫隔山葬画像石墓,或叫担山葬画像石墓,对研究我国古代时期墓葬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M2位于M1南侧,南北长约17米,地板至墓室顶部高约3.5米。虽然规模没有M1大,但在该墓葬单体体量宏大,仍属大型墓葬。由单墓道和甬道、前室、中室、双后室组成。画像石共18块,画像32幅。与M1相比,画像石略显粗糙。
该古墓群初步推测为东汉时期社会地位显赫人士的大型家族墓地,该墓地已发掘部分规模较大,在山东省范围内少见。墓葬形制及建筑工艺复杂,对墓室建筑本体的研究有重大建筑艺术学意义。墓室砌筑青砖均为典形汉砖(经过水磨),墓室内地面为双层方砖或石板铺设,未损坏的墓室顶部均为砖劵顶,砌筑技艺高超。墓葬画像石石刻体量和数量庞大,雕刻技术高超,图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该古墓群虽遭多次盗掘,但其在建筑方面仍具有很高的文物参考价值,诸如材料、工艺、美感、结构等方面均有体现,历经2000年沧桑,大汉雄风犹存。
从春寒料峭到酷暑难耐,区博物馆人员和考古队员都始终坚守在工地,整月不回家成了寻常事;区文化和旅游局领导高度关注此次发掘,暴晒的骄阳下经常出现他们挥汗如雨现场指挥解决降水、协调等考古外围难题的身影。在别人吐槽上班时间“996”的时候,队员们却表示非常羡慕。肩上的担子、心中的责任,都支撑着他们一直在默默的坚守。发掘期间,区文化和旅游局开动脑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克服了此次发掘最大的障碍:水位居高的难题。用标准化的围挡、二十四小时的监控、正规的安保、严密的制度保证了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了文物安全。发掘期间考古所还组织了“走进三官庙、感受古文化”的公众考古活动。
墓葬虽已被严重扰动,但令人欣慰的是墓葬整体结构仍十分明确、保存相对较好,这为济南地区汉代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考古学实物资料。同时出土器物的种类较为丰富,包括陶、瓷、铁、铜器、骨角牙器、石制品、铜钱等,并见有大量实体动物骨骼。同时出现的大量精美画像石,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石刻艺术。静默的文物不说话,却是一部无字天书,道出了我们灿烂辉煌的古文明。
这是济阳地区第三次发现的大型画像石墓,也是济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双墓道汉代画像石墓葬(群)。
感谢到场报导的全部媒体!感谢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17天辛苦现场拍摄,期待央视精彩再现济阳2000年汉墓风采!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济阳区博物馆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