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红红火火 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说起乡村的生活,摇曳的蒲葵扇、草丛田间的蛙鸣蟋唱和清新舒畅的环境立即跳入脑海中,单调而宁静,彰显乡村特色。然而,在太平街道石家桥下不仅保留了这些元素,还增添了灯火辉煌、莺歌燕舞等“热闹”的场面,让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无限生机和乐趣,而且富有诗意。
“我们这里分了三块区域,有唱歌跳舞的、唱戏的、下棋的,吹拉弹唱样样有,每个区域都汇集了很多喜欢看这一节目的观众。大家每天一点半就陆陆续续来到这里,一直玩到晚上六点,才依依不舍回家做饭。每天都会吸引很多人来玩,平时有几百人,多的时候达千人以上。”李振华团长说。
自编自导广场舞 舞出村民新生活
下午两点,桥下停满了各式车辆等交通工具,村民早早的便拿着自备的小板凳一圈一圈坐在桥下等待精彩的节目表演。
歌舞区是观众最多的区域,70多岁抬花轿的老奶奶、60多岁热情激昂拉二胡的老爷爷、50多岁翩翩起舞的大妈、40多岁一展歌喉的叔叔阿姨……不分男女老幼,在这里他们都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欢乐。
“这些节目都是我们自发组织的,好多老年表演者的演出服,都是孩子们在网上给他们买的,就为了让父母在这高高兴兴的唱歌跳舞。”杨圆金说。
没有正式的场地,没有灯光摄影,甚至没有固定的观众,但每一位表演者都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表演。换上鲜艳的舞衣,戴上绯红的头花,打扮得花枝招展,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还是小姑娘的时光。乐队起,歌声响,表演者们抬起舞步,就在这桥下,众人睹目中,翩翩起舞,热情洋溢。在一个舞团中,还夹杂着一位特立独行的大爷,在这歌声中与大妈们共舞。万花丛中一点绿,或许这位大爷不爱下棋打牌,就爱这美艳的舞姿。
戏曲乐翻天 群众笑开颜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只得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中庭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适听得众兵丁闲谈议论,口声声露出了离散之情……”骄阳似火,热流滚动,载歌载舞,格外热闹,特别接地气的戏曲在这里演靓唱响。唱戏的人声情并茂,看起来并不业余,吹锣打鼓等演奏者装备行头齐全,鼓点节奏也卡的恰到好处。他们在这里把别人的人生演的淋漓尽致,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故事。一年四季坚守在这里,唱给这些经历了人生百态的老人,也唱给热爱戏曲的自己。
乐队中一位拉二胡的老先生格外起劲,了解后得知,老先生叫吴怀荣,是一位退休乡村教师。这个戏曲小队成立之初,吴老师就加入了进来,凭借拉二胡的技艺,很快就受到大家认可。为了提升技艺,不仅天天练习,还报名了老年大学,每个星期都要去城里学习提高自己。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我从小便爱听戏,平时没事都会哼上一曲,自从五年前大家都集聚在这里玩,我们便成立了这个戏曲小队。最初只有三四个人,后来,随着来玩的人不断增多,乐师、演唱艺人越聚越多,现在已发展到20多人。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也55岁以上。没有乐器、道具、服装、我们就自掏腰包购买或自制;没有音箱话筒,我们就集资购买;不懂文艺艺术,就请教专业老师或对照视频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学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样。”张连富团长说。
听戏曲的观众手里拿着蒲葵扇,聚精会神看着表演者,尽情享受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文化活动已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棋会友 乐在棋中
不远处的阴凉地里,一大群人棋友们围坐在一起,一位年轻人正在跃跃欲试的挑战着一位长者,对战双方摆好了棋子,拉开阵势,“杀”了起来。年轻人先平炮,长者马上防守,跳马应对。为了迷惑长者,年轻人还故意用了一招进兵。长者针锋相对,也一起进兵。渐渐的,棋盘上直杀得天昏地暗。突然,年轻人来了个出车,一连吃了长者好几个子,长者额头上渗出了密密的汗珠。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棋下得越来越激烈,正在年轻人得意忘形的时候,长者一招跳马,说:“卧槽马,将!”瞬间,年轻人无路可走,被将死了。
围坐在一起的人哈哈大笑,纷纷说着:“姜还是老的辣!”
在这一方棋盘之上,有棋声响亮势不可挡的人,有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人,有掂量半天犹豫不决的人,有运筹帷幄果断出击的人,从下棋的各种姿态中便可以窥见许多很有意思的众生相。“我以前是一名乡村教师,退休后天天来这里找这些老朋友下棋,孙子孙女也喜欢跟着过来,这桥下很凉快,一块玩的人也多,别提有多热闹呢。”刘大爷高兴地说。 (李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