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96 更新时间:2019-08-12

又一年麦子熟了

◎ 魏尊泉

        我在麦收季再到农村老家见到的麦收场景:政府补贴的大型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一会的功夫,大片的麦田收割完毕,金灿灿的麦粒满载着农民的喜悦,装入大敞篷车的车斗内,一趟趟的运往了收粮点,换来了崭新的人民币、塞满了农民朋友的双手,满脸的笑容,从内心深处感触到,又是一年丰收季!
        时光逆转回三十年前的麦收季,那时的农村没有机械设备,一切都得靠人:人割、人捆、人拉、甚至人碾……,早上三、四点钟,天还没完全透亮,人们从丰收的睡梦中醒来,突地爬起,喝上一碗凉白开水,拿上镰刀、麦绳,戴上草帽,满怀希望的奔赴麦田,去收获丰收的乐趣。这天壤之别的经历,慢慢的成为了回忆:那时的麦收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碾、割、拉、铡、扬、晒”。
        首要的“碾”是碾场院,这可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性基础工作”,必须将场院碾平整。首先清除场地上的杂草等垃圾,起犁一遍再推平,然后用大量的井水浇在场地上,让场地“喝饱”水,再拉着石磙来回的轧,直到平整无坑洼为止,不能有洼陷的地方,如果不平整遇到雨天,就会存水,如果遇到连阴天就会让麦子生芽霉变;为了防止场院起土还需要撒一层麦秸后再轧,直到把场院轧的结结实实,如果不结实碾场的麦粒子就会和土难分离,增加麦收的难度,碾压地面平整结实的场院才算合格。
        那时的收割工具主要就是镰刀,每年的这个时候,在农村的各个集市上,都能看到很多卖镰刀的摊位,还有扫帚、木锨、叉、绳索、粮囤等必需用品。那个时候的农村,常有大风、雷雨、冰雹等自然灾害来袭,抓不紧一旦遭袭,农民一年的辛苦就白搭了,更意味着一年没得白馍吃了,所以一到麦收,不分男女老少老弱病残,能参加的都要参加,可真是热闹得很,外出打工的人要回来收麦子,外出做生意的要回来收麦子,农村学校一般也是会放两个星期的“麦忙”假,回家帮忙干活,做一些辅助性的事情,也着实深刻的体验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滋味。
        割麦子是需要一家人分工明确的配合,身强力壮的一般在前面割麦,紧随其后的就是老少搭配的捆麦队伍。割麦子需要一股子巧劲,猫着腰,左手揽麦秸中部,右手锋利的镰刀沿麦秸根部,向后轻兜,伴着清脆的刷刷声,齐刷刷地割下来,顺手整齐地放在自身的左后方,在后面的随即捆绑起来,一会的功夫,麦捆子就整齐的排成了一溜。
        整块地的麦子割完后就需要将捆绑的麦子拉运到场院了。那时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使用牲口拉车子,将麦捆子扛起装上车,摞的高高地,码得齐齐地,捆的紧紧地拉向麦场院。那时的路都是坑坑洼洼、曲曲折折土路的“羊肠小道”,捆绑不结实的时候,车胎压到高洼不平的土墩子上,一颠簸,麦捆子从车上哗哗的都掉落到了地上,过路的街坊们赶紧帮忙再装车。
        经过好几趟的拉运,接下来就需要使用大铡刀将成捆的麦子从中间铡断,分两类存放,将有麦穗头的一端及时摊平并翻晒,将末端临时堆放到场院的一边,过一段时间后再碾压这些。
        将有麦穗头的这些翻晒好几天,顶着炎炎的烈日,午后开始“碾场”:套上牲口,拉着石磙在摊好的麦穗上面碾压,头戴着草帽,一只手牵着拴牲口的绳子,一只手拿着一个鞭子,使劲的抽打着、驱赶着牲口,刺啦啦的麦芒让全身痛痒,鼻子里全是黑黑的麦锈,浑身都浸透了汗水。伴随着吱吱呀呀的石磙和木框的摩擦声,经石磙子反复轧搓,麦粒就慢慢的被脱离了,这时,家人还需要不停地使用木叉一遍一遍的翻场,以便碾压的匀称。压一遍是不行的,过上几天还要再碾压一遍。再过一段时间,还要将那些堆放到场院一边的铡下来的末端,翻晒几天,再碾压几遍,总怕浪费了粮食!
        经过一下午的碾压和多次的翻场,把麦秸挑开垛到场院的边角处,一般是垛成圆形的麦秸垛,麦秸是舍不得扔掉的,因为农村做饭时烧火要用它(或者卖给造纸厂),场上剩下了麦粒连同麦糠,赶紧将它们堆成一大堆。
        丰收的喜悦快开始了,那就是扬场了。扬场就是把麦粒和麦糠分开,这需要风,没有来风只有干等,这可是一门技术活!村里谁扬场好那可是一种荣耀。趁有风的时候,用木掀将麦粒和麦糠锄到簸箕里,家长使劲的扬出去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麦糠等杂物,经过几个小时的扬场,将麦粒堆积起来,仔细的装入塑料袋内,轧紧袋口,搬运到拉车子上,借着月光的照耀,带着一身的疲倦和丰收的麦粒,赶着车向家的方向走去。
        脱粒后的小麦,需要晾晒后才能入仓。早上看着天气好的时候,将成袋的麦子再拉回到场院里晾晒,中午太阳光强的时候,还要用扬锨一遍一遍的翻!仔细的很,将晾晒干净的麦粒再装入塑料袋内拉回家,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屋内以备用。
        昔日的麦收场景变成了历史画卷,也折射出了我们国家一步一步的发展与强大。也许若干年以后,只能在传统的农耕文化里感受那些人工麦收时节的场景了,麦收的场景变了,但不变的是劳动的本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国泰民安的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努力奋斗,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作者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