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热衷雅集
所谓“雅集”,简单来说就是指古代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进行与文学和艺术相关的游艺活动。那些赏心雅事,往往在这样的雅集中得到某种高密度、戏剧化的呈现。兰亭曲水流觞,竹林谈玄论道,都是千古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风雅集会。当时,他们恐怕很难想见,自己与朋辈或同志者的某次集会,将在文学和艺术史投下极为重要的锚点;有关雅集活动的文学叙述和艺术记录,亦使得那些雅集雅事,被后来人反复地加以想象、表现和效仿。
忘情诗酒
在古代文人相对自发、平等地以诗文唱酬、操习雅事为目的进行集会之前,帝王或贵族是雅集的主要召集者。后汉建安时期,围绕着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文人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其中又以孔融、陈琳、王粲等七人最能代表当时的文学面貌和成就,故合称“建安七子”。他们之间的交往,常被认为是雅集最初的滥觞。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道:“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足见其与七子昔日于邺下(今河南安阳)雅集之乐,以及他与这些文人名士的良好关系。在他们的雅集活动中,美酒和诗歌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醉中得意,信口成诗,虽有君臣之别,此酒酣耳热之际,恐怕亦陶然忘怀。
到了魏晋时期,名士皆以放浪形骸为态度,饮酒酣醉几成日常。也正是在此时,饮酒与文学创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结合,成了雅集中常态化的风雅游戏。西晋太康年间,刘琨、陆机、陆云、左思、潘安等二十四人,常聚会于石崇位于洛阳的别墅金谷园中,时人称之为“金谷二十四友”。
真正将这种雅集中的诗酒游戏发扬光大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兰亭雅集”。相比炫耀奢靡的金谷园,兰亭雅集中“雅”的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远山而赋诗,临清流而停觞,斯人风流如是。
琴茶一味
北宋画家李公麟曾作《西园雅集图》,表现自己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文人雅士在驸马都尉王洗府中做客聚会的情景。相比金谷园雅集和兰亭雅集,宋代的雅集活动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和松散的特征,一次雅集可以包含多项活动,挥毫题字者有之,抚琴拨阮者有之,打坐参禅者亦有之,而人人皆可自得其乐,大可以一种流动的方式参与到各类不同类型的雅集活动中去。在宋代兴盛蓬勃的文化氛围中,雅集显然已经成为了广泛意义上的艺文活动的集中载体。
在唐宋之后的雅集活动中,饮茶往往也代替饮酒,愈发成为了雅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继唐代陆羽的《茶经》和苏虞的《十六汤品》之后,烹茶和饮茶的方式已经非常理论和系统化了。到了宋代,上至九五之尊,下至士大夫阶层,依然都对此道极为热衷。宋代流行的“点茶法”与唐代主流的“煎茶法”不同,须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第二次注入沸水,同时以细竹篾制成的茶筅搅动,形成带有浮沫的表面。这样的饮茶方式,催生了“斗茶”之风的流行。所谓斗茶,一斗汤色,二斗水痕。茶汤颜色需用茶筅击拂至纯白,色不够白则说明焙茶火候不对;茶沫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故名日“咬盏”。若汤花不能咬盏,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露出“水痕”,则“水痕先退者为负”(祝穆《方舆胜览》)。这种斗茶之戏本质上与曲水流觞一样,亦可被看作是一种游戏化了的雅集活动。
拈花传香
除了 烹茶之外,宋代文人还将插花、挂画、焚香与其并称为“生活四艺”,营造出兼顾视觉、味觉和嗅觉等多重感官体验的生活空间。
插花之艺脱胎于佛前供花的形式。供花献佛是将鲜花作为装饰甚或一种雅事的早期雏形。隋唐五代之时,插花之艺从佛前供花逐渐发展到官廷和民间,成为了居室中的重要点缀;用来插花的器具逐步扩大到金属器、瓷器、竹器、漆器等多种不同类型。插花的方式和位置也开始变得多元。宋代制瓷业发达,插花器皿变得愈发易得也愈发精良,文人们开始推崇清净、疏朗、素雅的插花风格,更常常赋予了花木拟人化的品格,借花草来抒情咏志,寄托他们对文人风骨与清高品性的赞颂与追求。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也相当久远,考古出土的香具中,战国、两汉的香具绝不在少数。宋朝以降,焚香愈发成为士人生活中的风雅要事。宋代诗人陆游就喜爱焚香,他曾写诗道:“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酒钱都凑不足了,焚香读书却是不可或缺的雅事,足见宋人对香道的重视程度。宋人所焚之香多为合香,所谓合香即取多种香料和合而成,以使其香味细腻多变,常用香料包括沉香、白檀、丁香、藿香、零陵香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雅集活动便这样朝着细节化、沉浸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士人们在其中追求着某种越来越精微的感官乃至精神体验。当然,无论历代雅集中的活动如何花样迭出,无论雅集如何在模仿和创新中不断嬗变,其追求风雅的内每钩沉核却始终未曾改变。(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