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88 更新时间:2019-09-02

杨忠县

        全面抗日战争进入第七个年头,即1944年,由于华北日军主力大部调往南方,与国民党军队陷入胶着状态。中共中央于5月11日向华中局、北方局发出《关于敌进攻河南情况下的工作方针的指示》,要求向沦陷区进军,在河南地区组织抗日游击队建立根据地。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向河南敌后进军的部署命令。在华北大扫荡中蛰伏已久的八路军趁机对日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1944年局部大反攻,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纵队各部,在华北、华中、华南敌后对日、伪军普遍发起了局部反攻,主要是攻击敌占城镇,拔除日、伪军在解放区周围的据点,大量消灭日、伪军,恢复并扩大解放区。渤海区抗日形势大有好转,为进一步打破敌人的割据,巩固扩大我抗日根据地,渤海二地委于10月撤销商惠县,建立商(河)、惠(民)、济(阳)三边县。三边县辖济阳县的七、八两区,商河县的二、三、四区,惠民县的三、四区和九、十区(合并为两个区)。中共县委书记赵元明(原名丁洪泽,字润生,山东无棣县人,1945年2月2日在惠民县李毛家战斗中牺牲),副书记张凤五(赵元明牺牲后升任书记),组织部长刘刚平(兼武工队队长),宣传部长赵登训,各救会主任闫华文。三边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权五,秘书刘致中,历任民政科科长张家恕、傅怀伦、杨登轩,财政科长高延成,文教科长白楚珍。三边县人民武装,县大队大队长由王权五兼任,政委由县委书记赵元明(后为张凤五)兼任,副政委梁国栋,副大队长陈立民(临邑县人,在李毛家战斗中牺牲)。易继富率渤海二军分区三大队协助三边县开展武装斗争。三边县建立的主要任务是开辟敌占区,扩大根据地,打通和保障渤海军区在黄河南北两岸交通的畅通。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三边县的使命结束。11月,根据上级指示,三边县撤销,大部分干部调往临邑,各区回归原属县。 
        1946年12月20日,渤海行署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惠民牺牲的长征干部、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政治部主任杨忠,决定建立杨忠县。杨忠县隶属渤海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员公署,县址设在仁风镇。杨忠县区划同1945年11月撤销的三边县,辖商河县的泮(潘)桥区、郑路区、常王区,惠民县的萧圣庙区、王判镇区,济阳县的白桥区、仁风区,后设临河区,共8个区。全县528个自然村,163145人,面积3780平方公里,东西长65里,南北长52里。历任县委书记张涛、韩少一、王仁之(1948年1月任县委书记兼民运部部长)。组织部长赵云祥,宣传部长陈五三,县委秘书卞荣卿,县大队副大队长陈树升。县政府县长王国华(1948年12月调离,赵一清接任)。下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粮食科、实业科、教育科、司法科、公安科、邮政局、北海银行杨忠县办事处、黄河办事处,辖7个区公所。
        1949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不以人名命县”的指示,杨忠县更名为惠济县。区划同杨忠县,县址仍设在仁风镇。县政府驻仁风小学,县委驻夏干清家的一个院子。县委书记王仁之,组织部长赵云祥,宣传部长崔国兴,县委秘书卞荣卿,后为刘明辉。县长赵一清,副县长庞世杰,县政府秘书先后为徐俊峰、吴化善等人。县大队副大队长陈树升。同年7月,渤海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员公署改为泺北专员公署;惠济县隶属泺北专员公署。1950年5月,惠济县撤销,各区及区内干部归属原县,王仁之调惠民地委,庞世杰调任商河县长。其他大部分干部调往济阳、商河两县。 
        杨忠简介:


        杨忠,原名欧阳吉善,江西省安福县金田乡南江村人。1909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父亲欧阳方秀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早年病逝。母亲把杨忠和他的姐姐年英、妹妹友英抚养成人。
        安福县紧靠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左依“红都”瑞金。杨忠自少年时代就受到党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反对地主剥削压迫的阶级意识。稍长,杨忠担任了乡少儿部儿童团支部书记,以后又被人民推选为大桥乡苏维埃主席。杨忠积极带领贫苦农民搞土改,为了支持人民的土改斗争,他曾亲手处决了三个恶霸地主,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信赖。
        1930年,杨忠带着20多名青年到永新县参加了红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到了“红都”瑞金,在部队里负责宣传工作。不过,由于文化程度低,杨忠连标语都写不好,他就发奋苦学,很快就能够熟练地阅读文件,并写得一手好字。后来,和他相处的同志都说:“我们以为杨忠同志是个知识分子呢!”
        1934年10月,杨忠随红三军团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经过这次艰苦卓绝的斗争,杨忠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到达边区后,他进入“红大”学习,后被分配到某部任民运科科长。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在晋察冀边区休整,他担任民兵工作团团长,带领工作团成员在附近几个县开展群众工作,直接动员了四五千名青年入伍。
        1938年,肖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驻山东乐陵,收编了国民党杂牌军曹振东部2000余人,改编为八路军济阳支队(七支队)。在收编过程中,杨忠凭着果敢机智,周旋于敌人的军营中,化干戈为玉帛,创造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八路军忠于民族统战政策的范例。10月,杨忠带领中国共产党委派的政工干部王品山、刘甲英,李青山等12名政工人员到达曹振东部。在此之前,地下党组织已在曹振东部展开了工作,而杨忠等人的到来,极大地振奋了曹振东部的抗战士气,地方党组织也更加深入地开展工作。
        正当杨忠在曹振东部积极开展工作之际,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插手,他以威胁利诱的手段拉拢曹振东,委任曹振东为山东保安第五旅旅长。经不起诱惑的曹振东接受了委任。在曹振东退掉我八路军委任状后,杨忠及派去的政工人员必须撤出,但是曹振东仍然愿意与我八路军相处,并挽留杨忠等人帮助工作。杨忠在曹振东部没有任何名义和头衔,但他凭着果敢坚强,周旋于敌人军旅之中,使之合作抗战。在一年半时间里,杨忠百折不挠地对曹振东部进行教育、争取、团结,使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在曹振东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过杨忠等人的教育和争取,曹振东部始终保持与我八路军的友好往来。
        1940年,在鲁北乃至全国抗战陷入困难的局势下,杨忠奉命离开离曹振东部,前去鲁北前线,全面领导鲁北的抗日战争。当时,盘踞在河北吴桥的张国基部坚持与我八路军为敌,其他一些伪顽势力也蠢蠢欲动。为了稳定冀鲁边区形势,杨忠与津南的周贯五紧急蹉商,南北合兵,激战13个小时,全歼张国基部2000余人。
        1940年5月1日,根据冀鲁边区调整部署,重新组建新的鲁北支队,杨忠任司令员兼政委。组建后的第五天,杨忠召开支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他作了《肩负起党和历史赋予的开展鲁北抗日游击战争,创建鲁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艰苦而光荣的任务》的报告,向部队号召: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战士要为鲁北的抗战血洒疆场,肝脑涂地!要把我党的红旗插上黄河岸!插上鹊山之巅!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鲁北平原上,黄河以北建立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黄河以南建立了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这两块根据地虽然相距不远,但中间既有黄河隔断,又有日寇、顽军盘踞梗阻。中共山东分局和115师指挥部决定:打通“两区”,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
        按照这个指示,冀鲁边军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南下进军。1941年2月,十六团进军德平孔家镇、徐家一带,遭日伪步骑兵3000余众截击,苦战10小时后第一次“打通”失利。3月初,十六团再次出击,遭遇日伪万余人的堵截,第二次“打通”仍未成功。
        之后,杨忠率旅政治部机关、宣传大队、十七团执行了第三次“打通”任务,他沿途大造抗战声势,宣传和发动群众,并消灭了一些零星敌人。1941年9月3日,杨忠带领部队到达惠民县淄角镇、夹河一带,再进一步就可以过黄河与南岸的清河军区接头了。对于我军的大胆突破,日寇非常恐慌,急忙集结了六路“讨伐队”,逐步压缩包围圈。9月4日午时,敌人偷偷包围了旅政治部机关、一营驻地夹河村和三营驻地陈、牛庄。在日、伪、顽的疯狂夹击下,杨忠带领的部队陷入了困境。突围时,机枪手中弹牺牲,杨忠拿过机枪,向敌人一顿猛扫,一下撂倒了10多个鬼子,掩护队伍冲出。杨忠突围至陈、牛庄时,三营已经转移,他在撤离的途中又遭遇日军阻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最终,三次“打通”任务都没有实现,但我党对于打通两块根据地的决心不变。在夹河战斗后的18天,十六团改由敌人兵力薄弱的无棣县境沿海边东南行,辗转行军1863华里,经大小战斗9次,终于在9月下旬,在利津东北与清河部队会师,完成了两个地区的联系任务。
        1941年10月13日,115师政治部发出电报,向总政治部报告了惠民夹河战斗的情况。电文说:“二纵队到冀鲁边区,他(杨忠)即任支队司令,辗转鲁北,坚持鲁北反扫荡战争,他在战士和群众中具有高度的威望,对鲁北根据地之创造,建树无数功勋。”“杨忠的牺牲,不仅是我党我军的损失,也是国家民族的损失……”
        不久,惠(民)、商(河)、济(阳)三边县委在淄角村建立了烈士陵园,杨忠的墓碑上镌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肖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