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18 更新时间:2019-09-26

守住乡愁记忆 建设宜居美丽济阳

        ——区政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古村落、古街区、古树木等普查和保护利用工作”常委会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2019年9月25日,区政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古村落、古街区、古树木等普查和保护利用工作”专题协商会召开,部分课题组成员围绕协商主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现将发言摘录刊登如下。


在区政协十届十五次常委会上的发言提纲
区政协委员,垛石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室主任  王振海

    一是建议进一步提升保护意识,打好宣传牌。加大对古村落、古街区、古树木等遗产要素保护的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广泛宣传全区古村落、古街区、古树木等遗产要素普查和保护利用的重大意义及课题组研究成果。充分发掘遗产要素价值,教育广大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遗产的重要意义,了解身边历史遗产的独特价值,引导群众保护身边的历史遗产要素。同时,聘请专业人员做指导培训,让群众有意识、有能力保护古树名木等遗产要素。尤其在社区建设、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关单位和部门更要增强保护意识。
        二是建议进一步发展地方特色,打好文化牌。济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底蕴文化和红色历史。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合村并点等,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特色的发展,深入挖掘骇河秋色、斜庄朝阳、济水澄波、曲坝观涛等济阳文化特色,使文化元素融入古村落、古街区等历史要素,聚力发展一批特色小镇,彰显济阳悠久文化历史,讲好济阳故事。加大地方红色文史资源搜集,将史家寺第一党支部、济阳惨案遗址、铁打的小开河等红色革命遗址与古村落、古街区等遗产要素保护利用结合,打造红色历史村镇,揭开济阳“尘封”的红色记忆,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建议进一步引导创新推广,打好人才牌。鼓励引导群众创新发展,引进专业艺术团体参与“伞棍表演”、“鼓子秧歌”、“ 踩高跷”等艺术的创新创作,不断加大对本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聘请专家对柳编技艺、鼓子秧歌等济阳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现场指导。对参加区以上展演活动而获奖的乡村非遗传承带头人,实行以奖代补,激励其更好地创作。结合农村休闲旅游,打造平台,鼓励群众组织专业队伍,参加商业化展演,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群众致富。
        四是建议进一步注重开发利用,打好产业牌。结合 “一村一品”示范创建,大力发展垛石番茄、曲堤黄瓜、仁风西瓜等特色产业,为保护和传承古村落、古街区、古树木等遗产要素提供经济支持。对五香驴肉制作技艺等“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转化为高端休闲旅游产品,增加群众收入,形成可持续的遗产要素保护链,为遗产要素的传承提供重要支撑;加大对老城区保护性开发利用,保留和提升改造老城区部分具有浓郁20世纪70年代风味的老建筑和历史遗存,由区政府进行整体性规划,建设具有时代记忆的特色小镇,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让老城区既留得住“乡愁”,又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产城融合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于“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古村落、古街区、古树木等普查和保护利用工作”的建议
区政协委员、崔寨街道妇联专职副主席  潘晓芳

        一是将济阳发展与人文保护有机结合。济阳地处黄河以北,域内乡村历史遗存丰富,在“乡村振兴”“携河北跨”战略叠加推进下,正经历抢抓发展机遇与保护乡村文化的直接碰撞。随着济南黄河时代±战略的提出,我区紧紧抓住携河发展这一机遇,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投资落地济阳、开疆扩土,建设新城。在建设的同时许许多多的老房屋老物件也被永久的填埋在地底,建议在企业签约之前先行进行摸底将具有价值的老房屋老物件进行登记造册,以便于甄别保护等级实施保护措施,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济阳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点带面,彰显特色。在参加政协组织的外出调研时,我们发现安吉县的村居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将百年古树的保护开发结合起来运作,作出了人为树让路的表率。一棵百年老树成长不易,作为一个村子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象征流传后代。新村规划也由此展开,形成了新村内的文化一角,老邻居老朋友相聚于此共话家常。在我区许多村庄也存有不少百年古树,甚至有的村子就由此得名,例如大柳树村、黑槐刘村等。我建议有关部门联合苗木专家对我区现有古树木逐一登记造册,给每一棵达到级别的古树木验明正身发放“身份证”。也可依照南方经验打造我区自己的古树文化,对特色村庄进行整体保护与重点提升,形成具有时代记忆的历史街区,给村子后人留下“乡愁”记忆,让更多济阳人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是传承非遗特色,发扬传统文化。济阳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相对丰富,境内有黄河等自然景观,有周氏庄园等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多个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德兰柳编、前街舞龙、东路梆子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在经济发展快速的时下已经弥足珍贵,这也是我们济阳特有的乡村文化。一是建议开展非遗传承人比武大赛,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非遗项目中来,优中选优传承非遗文化,避免文化传承断裂。其次建议对现有非遗项目进行归档整理,录制影像记录做一个“济阳非遗”系列报道,加大宣传力度。三是继续挖掘培育新的具有济阳特色的非遗项目。以此来打造济阳名片,做强济阳特色文化产业。
        四是发挥政协联络室的积极作用,将古村落、古街区、古树木的普查及保护工作常态化,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入村入户实地调研,一方面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向群众宣讲普查的意义和价值,欢迎知情者上门反映情况。及时汇编整理,形成定期汇报制度。
        五是新媒体的运用,工作做的好,宣传要跟上。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新媒体讲好“济阳老故事”,宣传“济阳新精神”。要实时发布消息,宣传到位,及时沟通,互相关注。

 

绘制文化地图 复兴历史遗产
区政协委员、区公安分局科员  张 森

        一是整体性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发展。保护与开发是一个考验政府审美的过程。早在1992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处理好城市建设中八个关系》,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推进城市建设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妥善处理好的八个关系“上与下、远与近、旧与新、内与外、好与差、大与小、建与管、古与今”。其中古与今着重论述了如何处理传统历史风貌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习近平同志认为,“保护古城是与发展现代化相一致的,应当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曾说“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所以,保护古树木、古村落、古街区,重在保护它的周边历史环境,这是整体性保护的核心所在。保护历史遗产,建设有济阳特色的文化之城才是长远之计,只有文化的依托才会使经济发展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不然,一味盲目开展保护开发,就会越来越像丽江的样子,越来越像阳朔的样子,变成全国旅游景区常见的庸俗形态:非洲鼓、泰国芒、哈尔滨冰棍和形形色色的酒吧,却唯独不像济阳的样子。
        二是总体性规划,用法律保障城市建设。建议编制“济阳区总体规划”,确立全面保护历史风貌的总体规划原则 ,使全面保护历史遗产走上立法保护和系统操作的新的历史阶段。全面保护意味着不仅要保护整个济阳行政区划的相关历史遗迹,同时要兼具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整治环境、清洁市容市貌、拆除违建、清理拥挤杂乱的居住环境也是规划中必须包含的内容。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颁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旅游服务规划以及管理规划等相关法规、规划,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保护法规体系,弥补保护和管理上的不足。
        三是常态化监督,建立督促激励机制。今年5月13日,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代省政府起草的《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面向公众征求意见,条例中规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将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警示后仍未达到整改要求的将被撤销。“有进有退”才有足够的保护压力和动力,建议我区落实历史遗迹确定、挂牌和建档工作,参评省、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并建立济阳区名镇名村目录,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职能部门定期开展评估,对保护工作开展不到位、监管不力、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对评估检查发现的问题逾期不改或者认定为已不具备名镇名村资格的,建议列入濒危名单或撤销称号,取消政策资金倾斜。

 

留住历史记忆  激发新区建设活力
区政协委员、回河街道办事处科员  杨 斌


        一、提升规划理念,完善规划体系。调研报告对策建议部分对我区遗产资源进行了整体规划,站位高、规划远、目标明、措施实,为我区遗产资源利用发展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卷。当前,我区大多数遗产要素属于潜在资源,并时刻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首先需要较为完备的战略规划。为此,建议将规划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可结合前期调研成果,由政府部门牵头,对普查发现的古村落、古街区、古树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整体规划,明确目标和举措。针对重要遗产要素,从实际出发,在延续传统居住功能、村落肌理、乡风民俗基础上,编制单个保护利用规划,实现分门别类,杜绝千篇一律。规划要站位高远,又要落地生根,坚持保护利用的技术标准、文化标准、历史标准,做到既注重对所在地及其周边环境、风貌的保护,又注重群众对改善生活设施的向往,保护和发扬济阳地方特色。适时开展“多规融合”工作,明确保护规划与合村并点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发生“打架”时,首先要服从保护规划。保护规划未经批准前,影响整体风貌和传统建筑的建设活动一律暂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二、做好资金保障,强化人才支撑。调研报告对策建议中,对建立资金保障体系、做好人才振兴工作进行了明确说明。资金投入是老问题,也是带有普遍性和敏感性的问题。我们的保护开发工作做得好坏,同资金投入程度关系很大。但我们必须看到,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现阶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探索对遗产要素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新途径。建议调动爱心企业、人士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引进、筹集保护利用资金。借助上级或成熟的平台,适当时机建立保护利用基金及相应的基金会,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采取募捐等方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事业。同时,在培养本人人才的同时,积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继续加强与国内高校建筑系、古建筑研究院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创建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站和研究生实习基地,为遗产要素开发利用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三、加大宣传力度,致力氛围营造。调研报告详细介绍了课题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围绕遗产要素类型及核心特征,分镇街进行了详细说明。底数已经基本摸清,下一步利用开发离不开成熟的宣传推荐。建议在对策建议中,对宣传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强调说明。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要找准古韵、乡愁、宗亲等文化“触动点”,在本地群众中产生共鸣,让济阳人了解济阳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将重要的遗产要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上宣传出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要素的历史文化价值、景观价值、教化价值,做好“互联网+”文章,积极争取非遗申报,让省市了解济阳、关注济阳,努力为历史文化要素保护利用创造“济阳经验”、树立“济阳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