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针王长乐
一九五六年,王因针灸技术高超,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工作者,领取了省长赵健民签署的奖状。
胸怀宽阔 医德高尚
王长乐先生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凡是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其原因不只是他的医术精湛高明,他那高尚的医德,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同样使人感动,令人难忘。王长乐二十二岁时,就能单独为群众针治一些小病术疾。他有吸烟和饮酒习惯。但他很快觉得这样不行,一是酒后可能误事,再者,会给病人亲属增加麻烦和不必要的花销,于己于人都无好处。这年他为了彻底戒掉烟酒,参加了“戒烟酒会”。从此与烟酒没了来往。
王先生行医几十年,不论白天黑夜,道路远近和天气好坏,只要有人求医,便立即动身,从来不摆架子,不讲条件。特别是一些穷苦人家有病人,只要来叫,王先生便赶忙出诊。没有车辆接送,就步行。路途近的,看完病后就回家吃饭。既使在患者家中用饭,也只吃些家常便饭。
王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恩怨。一般群众有病,他随叫随到。一时不睦者,也毫不怠慢,而且倍加主动耐心。他常说:“为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之理,凡是生病之人,谁不想赶快把病治好。别人谅我,我也保证谅人。过去有些言差语错,小是小非,怎能总放在心上。人家不计前嫌,来求我看病,这是莫大的信任,理应毫不怠慢,尽心尽力。”
王先生为群众看病治病,从不收钱。他除了以针灸给群众治病外,还常配以艾叶、蜂子窝等土方偏法。这样既能治病,又可以减轻群众的负担。有人劝他:你何不趁出诊之际自制些膏丹丸散卖卖,赚些大钱?他说:“行医是救死扶伤,需讲人道主义。本来针灸一下就能治好的病,何必再吃药花钱?为人一辈子,不能办亏职心事。”
跋涉数千里 荣立二等功
一九四七年夏,刘邓大军(后改编为二野)主力强渡黄河,取得鲁西南战役的胜利,随即进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为早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解放区掀起了拥军支前的热潮,积极组织支前运输队、担架队。我县也成立了由三个运输大队组成的支前司令部,准备跟随华东野战军某部挺进大别山。第二大队需要名保健医生。 大队长李乃奎提名要王长乐担任,但考虑到王已是花甲之年,随军行医,困难很多,怕他受不了。县长亲自征求王的意见,王慨然许诺,表示:政府如此相信我,我一定竭尽全力,愿效犬马之劳。
一个六旬老人,跟着部队长途跋涉,还要跑前跑后负责七百五十个支前民工的保健工作,困难是不少的。有时为了跟上部队,一夜要走一百多里路,但他从不叫苦叫累,终日勤勤恳恳地为广大民工服务。有一次过河,河水有米半深,个子高的还好过。王因年纪较大,个子又矮,水没到了嘴边,跌跌撞撞,喝了几口水。几位大个硬是提着他过了河。领导上为了照顾他,专门安排了一头小毛驴骑,他把毛驴让给病号,自己仍然坚持步行。晚上,别人都住下休息了,他仍然到处奔忙,为民工查病治病,总比别人休息得晚。
王长乐不仅负责着第二大队七百五十名民工的保健工作,还给部队诊治了一些伤病员。运输队到达河南省磁河一带时,四纵十一师有一女卫生员突然患病,肚子疼得很厉害,打针吃药均无效,不能行走,躺在担架上,满头大汉,败嗷直叫,还往下滚。王长乐听到后,叫担架停住,就地针治,立即见效。不一会儿,女卫生员就下了担架,自己走路。
有一天,正在急行军,一名战士在前线突然患病,昏迷不醒,生命垂危。王长乐便主动前去诊治。确诊为转肠痧,立即针灸治疗,战士很快痊愈,随即下了担架,跑回部队参加战斗去了。
在一次激战中,一位战士身受重伤。由于流血过多,已经昏迷过去,需急送后方医院输血抢救,但又怕到不了后方医院战士就牺牲了,正在两难之际,王长乐给战士扎上了两根银针,伤员立即苏醒过来,脱离了危险,然后送到后方医院治疗。
运输队行至安徽省四大王庙时,遇到敌机轰炸,民工死伤一百多人,有六十多人连吓带累病倒了,大队长李乃奎也因过度劳累病倒了。经王长乐针灸和推拿、按摩治疗,休息两天,民工们全部恢复健康,继续投入工作。
四纵十一师陶师长, 听说王长乐年已花甲,不辞劳苦,用一根银针救治了不少伤病员和支前民工,很受感动。部队出发前,特邀王长乐到师部做客,要李乃奎作陪。李向陶师长介绍了王长乐的事迹。陶师长也感到惊奇,连声说:“好!好!真是神针!”并一再嘱咐:要照顾好先生的生活,派人背药箱,行军时,一定要骑毛驴。
在半年的时间里,支前大队经过山东、河南、安徽三省,行程几千里。第二运输大队七百多人,共发生轻重病号两千余人次,凭着王长乐一颗红心,几根银针,数则土药方和队员们的互助精神,无一人因病死亡,无一人掉队,圆满地完成了支前任务。
支前民工胜利返回后,县支前司令部在新市区孟家寨召开了庆功大会。王长乐荣立二等功,并领取了由陈毅司令员鉴署的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功劳证书和纪念品。
一九五八年济阳县并入临邑县。王长乐调临邑县中医院工作。六0年病逝于临邑县中医院。时至今日,神针王长乐的事迹仍然在人们中间传颂着,大家都为我国的针灸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感到自豪。 (完)(据《济阳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