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13 更新时间:2019-10-21

赫赫西周话刘台

——记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阳刘台子遗址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100多次,出席或见证文物领域重要活动20多次,考察调研文博单位40多处。中办、国办连续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文物领域顶层设计力度明显加大,文物工作迎来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新时代,新济阳,新发展,区文化和旅游局牢牢把握文物安全与保护主线,不忘初心,积极作为,卢氏旧居修缮、三官庙汉墓发掘……一个个工作突破与创新……人民网、中央电视台……一系列高规格报道与宣传,济阳文化、济阳文物工作正阔步前行。
        汗水不会白流,惊喜持续降临—9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定了第八批国保单位,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济阳刘台子遗址榜上有名!这是我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考古发掘

 


        在曲堤镇西北部的徒骇河南岸有——处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遗址—刘台子遗址,这是一处在考古界赫赫有名的西周遗址,这是一处曾经让孔子亲自驱车拜谒的圣地。
        遗址紧邻刘台村,占地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其中高出耕地的遗址总面积约6600余平方米。核心土冢高于地面约2.5米,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
        遗址的发现和确认颇具时代戏剧色彩。1950年代初,一场大雨从刘台子遗址东南角冲出来不少青铜器和玉器,由于当时村民不知道这些属于文物,就把青铜器送到废品收购站,结果收购站嫌青铜器的纯度不够而拒收,于是村民就把青铜器扔到了河沟里。1956年,我区文物工作的先行者王尔俊从村民手里征集回来了1件铜鼎、1件残破的原始瓷罐和1件青玉鸟纹玉刀(国家一级文物)。根据村民讲述当时发现的情况,初步推断它们出自同一个墓葬,也就是后来被编为1号的墓葬。自此,刘台遗址开始作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正规管护。
        1979年冬,德州地区文化局文物室联合济阳博物馆对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发掘了2号墓。1982年,考古人员又对3号、4号墓进行了发掘。1985年5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州地区文化局文物室、济阳博物馆联合挖掘了6号墓。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铜、陶、玉、石、骨和蚌器。
 

琢玉思坚贞
 

 

 

 

 



 

        古人以玉喻人,爱玉佩玉。遗址出土玉器多达954件,可见早在西周时期玉器已经大量融入先人们的生产生活了。出土分为礼器、仪仗、工具、装饰品和杂器五大类,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充分反映了西周时期玉匠们的高超技巧,基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玉雕工艺水平。其中,俏色玉雕制品色泽分明,纹饰流畅,是商周时期少见的艺术珍品。俏色玉鱼鹰作为商周时期俏色玉雕中的代表作品,被收入《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等多部辞书。
 

吉金万年
 

 

 

        周代上层社会对青铜器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同时周礼对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的规定也异常严格: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遗址出土青铜器33件,组合符合诸侯标准。其中带铭文的有14件,铭文多为“夆”字(通逄)或与之有关内容,包括“王季作鼎彝”“季作宝彝”“夆宝尊鼎”“夆彝”等。据周礼分析,墓主人身份应当属于逄国国君级别。出土青铜器中,象鼻足方鼎为国内罕见,其设计匠心独具,造型生动,铸造精良,壁口内壁有一铭文“夆”字,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精品。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看后,赞叹该鼎“的确很罕见”。6号墓出土的铜鼎中,有一件铸有铭文“王姜作龏姒宝尊彝”。据金文惯例判断,王姜当是做器者,龏姒则为使用者。据史,龏姒是昭王(周武王的重孙姬瑕)的女儿。由墓葬形制,器物组合,及多达近600件的绿松石、玛瑙串珠等推测,墓主人就是昭王嫁到逄国的女儿龏姒。
        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和墓葬的形制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情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6号墓考古发掘时,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均做了大量报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遗址出土文物有力的佐证了史料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昔爽鸠氏居之,季则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王因之。”《国语·周语》韦昭说:“逄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杜注“逄伯陵,殷诸侯,姜姓”。根据这些文献及出土青铜器铭文分析,夏商时期封地为青州、临朐一带的古逄国,至迟在西周昭王时期就已西迁到今天的济阳境内来了,现在刘台村的邻村“姜集”村和周边一带“姜”姓族人的“姜”字,就是由此演化而来,“姜集”当为姜姓的集聚之地。
 
 

风采独具
 

 

        刘台子遗址是华北平原南端发现的一处重要西周的聚落遗址,年代跨度大,文化堆积保存完整、连续,文化面貌独特,尤以磨光黑陶和青铜器、玉器特征鲜明,填补了商周古国“逄国”迁徙的历史轨迹。
        遗址所处位置为华北平原南端,东邻黄河13公里,南邻泰山山脉50公里,是河流纵横交错的的平原地形地貌。周边黄河、徒骇河、小清河(大清河于1855年被黄河夺道)、牧马河、大寺河、古漯河(已消失)纵横交错,四季分明,适合人类生产、生活。出土文物尤其是玉器中大量的玉蚕、玉鱼、玉鱼鹰等对于华北平原南部地区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研究有典型的意义,反映的华北地区南部早期农业经济形态是以农耕(原始纺织业)和海洋渔业相结合的代表性遗址,“作为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域内人群生产、生活遗留下的物质遗存,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化或文明提供特殊的佐证”。
        遗址出土的玉器材料种类繁多,来源不一,对见证古代山东地区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及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多元文化接触、碰撞、融合的产物,能够反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群之间不同形式的重要交流或影响”。
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器是目前山东地区古代瓷器的最早发现发现之一,为探讨山东地区原始制瓷业来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物证据和线索,属于“在某学科或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物质遗存”。
        不论在遗址构成方面还是文化内涵方面,刘台遗址都独具特色,遗址出土文物对于探讨山东地区古代人类生存活动、方国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刘台遗址,风采独具!
        时光荏苒!遗址自1956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确认至今已经63年了。多年来县区党委、政府一直在不断加强对遗址的管护工作,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济阳人民的宝贝:遗址于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1992年6月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8-12月,区文化和旅游局对遗址进行周边环境及监控综合整治,进一步强化了安全措施;2019年10月公布为国家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文化和旅游局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作为,一定会绘制出更美的“文化济阳”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