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寨街道“支部+”:示范用真功 引领见实效
今年以来,崔寨街道围绕“强班子、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这条主线,切实发挥农村党支部引领带头作用,创新探索“支部+”模式,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发展的新路子,推动了周孟黄河风情园、东辛浅水藕种植合作社等项目的快速崛起,为富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谷庙村:支部+电商
9月15日上午,崔寨街道举办“支部+”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班,邀请滨州学院、山东电子商务促进会特聘专家刘国光教授为全街道村干部讲授电商运营知识。培训结束后,谷庙村党支部书记、太阳雨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德兰和笔者说起了她的电商生意经。
“我感觉现在电商就是那么一股风,我们的柳编工艺品也要抓住机会,站在风口。”
作为较早接触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张德兰对此感慨良多。“电商发展对传统市场冲击确实很大,原有经营模式下,市场不断萎缩,如何实现线上线下有效结合,让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如何打造我们的品牌,都是要急需攻克的难题。我们是有产业基础的,比如我们的加工基地和成品展厅,但除却原有的批发模式,生存是很艰难的,如果将一个传统企业发展成电子商铺,效果会怎么样呢?现在我们的销售额一大半是通过网络销售,我们销售部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全国各地的网络订单,多的时候一天能有50多单,有定草工艺品的,有要条柳木家具的,还有定各式鲜花篮子的,有要一两件的,也有批量要的,每天的网络销售流水就有几万块。‘互联网+’的兴起不仅在不断改变着传统企业,更是为创业创新带来无限潜能。”
“最近这几年,崔寨的整个环境和氛围都在变化。现在趋势下,很多老板自己也急了,靠传统渠道经营,业绩下降,老客户丢失,新客户不来,我们只能主动拥抱互联网,刚开始做电商,前期运营推广投入肯定多,要坚持没有利润的日子,但只要保证品质、树立品牌,网络销售很透明,会留住老客户、带来新客户,同时节约成本,节约下来的资金再投入生产,整个是良性循环。”
张德兰说:“今年的3月22日,街道组织村干部到章丘双山街道阿里巴巴三涧溪服务站学习电商经营,今天又请专家教授给我们上课,讲授农村电子商务的定位、运营、推广等知识,对提升我们的电商运营水平很有帮助。”
崔寨街道相关领导表示:“目前,我街道非常重视电商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主动与电商平台对接,充分挖掘崔寨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利用电商‘活血’传统企业。同时,一些大企业主动对接互联网,转型升级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带动和崔寨整体发展都有积极意义。我们的物流企业也给商户提供仓储、运输等方面的帮助,很多做电商的运营难题我们也请第三方机构介入指导,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促进各类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加快建设农村电商网点体系,并将电商经营与精准扶贫等中心工作相结合,为村民脱贫、就业、创业提供服务,为促进农民增收开创一个新途径。”
周孟村:支部+合作社
周孟村党支部是崔寨街道发展“支部+合作社”模式的典型代表。周孟村党支部书记孟宪华介绍说:“2015年4月份由我发起投资、村集体占股、50余户村民投资入股成立了集有机蔬菜种植、水果采摘、土地认领、休闲观光于一身的辛迪加农业合作社。同年5月,为解决村坝南河滩1000亩土地增收难的问题,我村以每亩850元的价格,将这1000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既解决了村里进城务工村民两季农忙回来耽误挣钱的问题,又让在家的剩余劳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仅2015年下半年,辛迪加合作社就通过合作社内基础设施建设、路面硬化、蔬菜种植等给村民提供了4000余工时的用工量,直接给村民带来经济收益25万余元。”
如今合作社已经流转土地1500余亩,其中果树种植150亩,林业种植50亩,有机菜地100亩,大型农作物种植300亩,剩余土地还在开发中,另投资50万元的生产路已经施工完毕。辛迪加农业合作社创办的“周孟黄河风情园”,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见效。根据时令,合作社每年适时组织“甜杏采摘”、“蔬菜采摘”等游园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市民前来观光休闲,在此过足了“采摘瘾”,也给村里留下了大把大把的钞票。
孙大村:支部+资产
孙大村党支部是发展“支部+资产”模式的典型党支部。2015年,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孙大村党支部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做出了在本村发展大棚菜的决定。孙大村党支部书记孙修枢介绍说:“目前,我们村整合村民土地及村集体土地,已经发展蔬菜大棚350个,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基本实现了户均一个棚,人均一亩菜的目标,仅此一项,全村户均年收入就达到了2万元,同时实现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现在,我们村的特色农业已经形成两园式格局,即占地500亩的冬暖式大棚瓜菜园和占地1000亩的粮菜间作园,实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
今年,孙大村又开启了新的规划。“继续扩大蔬菜大棚的种植面积,并重点开发适合游客采摘的特色大棚,积极打造集大棚采摘、餐饮为一体的田园农业,完善民宿、农家乐等配套服务设施,让产业成为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吸引游客前来采摘观光,创造更大效益。”孙修枢书记自信满满地说。
东辛村:支部+扶贫+旅游
8月12日,崔寨街道首届“易安杯”荷花节开幕式暨东辛村生态农业项目启动仪式成功举行,启动仪式现场游人如织,4000余名游客对荷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所折服,纷纷合影留念。
据了解,近年来,崔寨街道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扶贫攻坚任务要求,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目标,牢牢把握“扶贫开发,推动发展”这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东辛村发展浅水藕种植是崔寨街道扶贫开发的又一有力举措,荷花节的举办,更是为乡村扶贫开启了“支部+旅游”的崭新模式。
2017年2月,易安生态农业项目这一投资2000万元、占地280亩的大型扶贫开发项目在东辛村正式上马,这一项目充分发挥了东辛村良好的环境优势、土地优势和水源优势。目前,东辛村已成立双龙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本着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莲藕将统一收购并销售,保证农户的利益。下一步,东辛村将在浅水藕种植区域的基础上建设易安青少年自然教育基地、易安户外拓展培训基地、易安婚纱摄影基地、易安生态休闲基地、易安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等,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民宿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基地。
前街村:支部+党员活动日
今年一来,面对新形势,适应新要求,前街村探索发展“支部+党员活动日”党建工作模式,用真功、见实效,舞活农村支部党建龙头,努力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推动了村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支部+党员活动日’的开展确保了我村党建工作接地气、出效益。自推行‘党员活动日’制度以来,我村党支部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每个月集中一天时间,村支部所有成员都进组入户,当场为群众排忧解难,不仅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党员之间凝聚力。以前,有些党员不愿意亮身份,怕惹事不敢管事,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后,一些老党员舍不得摘下党徽,还有事没事往村支部跑,主动帮村里出谋划策。”前街村党支部书记赵中锋说。
崔寨街道表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前街村党支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扎实推进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一名党员帮扶一户贫困群众、一名党员示范一项致富产业、一名党员负责一片环境治理等活动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把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抓,让农村党员在服务群众、创业致富、环境整治等方面示范引领当先锋,促进了村级基层党组织的全面进步。”
前街村表示:“今后,前街村将把党员学习教育管理各项制度抓在手上,抓到实处,把党支部打造成引领全村致富发展的坚强堡垒,把每一名党员锻造成争先创优模范带头的尖兵,让村党员各显其能、各尽其力,为前街的发展贡献力量。”
路寨村:支部+民俗
在县举行的“庄户剧团”汇报演出中,县老龄办、县文广新局联合评定出10个庄户剧团并进行授牌,崔寨街道路寨村的东路梆子民艺剧团名列其中。
路寨村的党支部书记路法亮介绍说:“我们村的东路梆子,又叫梆子腔,至今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了,从大人到小孩,都能唱上几句。过去的老人们虽然不会识谱,但通过心口相传,我们村的东路梆子得以流传至今。剧团成员白天劳动,晚上演出,人们还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民艺剧团,这一称呼充分表现出人们对剧团的喜爱和认可。前几年,由于缺少经费,农村庄户剧团普遍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许多历史久远的庄户剧团都解散了。特别是受到电视、网络媒体等多种文化形式的挤压,庄户剧团的生存空间也变得十分狭窄。”
路法亮说:“今年以来,崔寨街道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活动惠民’为出发点,结合本地特色,着力培育和扶持庄户剧团发展,有效促进了全街道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充分利用‘唱响济阳’、‘萃清广场文艺汇演’等大型文化活动,开展庄户剧团展演、巡演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扩大庄户剧团影响力。今年以来,我们剧团结合街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卫等中心工作编排新剧目,在街道各村开展巡演50余场,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宣传了党工委、办事处的惠民政策。”
“既然老百姓喜欢,我们的剧团就会一直唱下去!”路法亮说:“下一步,我们村委将实施庄户剧团辅导工程,邀请表演艺术家来给我们培训,让我们剧团的演出形式更加新颖多元、演出剧目更加丰富,并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投身到艺术表演中来。我们将利用农闲时间悉心排练,元旦、春节等节假日为周围四邻八乡演出,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也让我们村的东路梆子得以传承。”
下一步,崔寨街道将以开展“工作落实年”为契机,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龙头作用,鼓励各村探索创新,并结合各村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因素打造“支部+”品牌。增强党员干部带头致富能力,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形成稳定的村级收入来源,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支撑。 (杨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