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33 更新时间:2019-11-25

王玉岭:坚守初心担使命“鼓”催众人齐奋进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身材魁梧,脸膛黑红,虽年届七旬,但说话干脆有力,做事干净利落,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他虽然看上去有点“粗线条”,头脑却灵光,心细且柔软。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办大鼓队,无私奉献带领团队传承济阳大鼓艺术,努力义务为群众演出,全力擂响鼓钹送欢乐,催人奋进奔幸福生活。被人们热情称赞为“阳光老人”“最美老干部”。他,就是退休干部(教师)、汇鑫苑社区老年协会秘书长、威风大鼓队队长王玉岭。
 

不忘初心 组建业余大鼓队
 

        王玉岭原是一名教师,从教几十年开拓奋进,务实担当,努力创新教学法,成绩卓著,桃李满天下,多次被授予“镇、县优秀教师”“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10年前,他从济北小学中层领导岗位退休后,仍不懈努力,积极主动为社会奉献余热,受到广泛称赞。近年,他牵头组建所住汇鑫苑社区威风大鼓队后,更是风光无限,声名远播。
2017年初,在区委老干部局开展的“激励老干部发挥正能量,努力为党和人民事业添光彩”活动鼓舞下,王玉岭大胆构思,为自己绘制出一幅“围绕群众美好向往而奋斗”的宏伟目标,那就是为群众圆“中国梦”加油鼓劲组建大鼓队。不久,党的十九大召开,他如沐春风,着力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根植于心,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加快了传承济阳大鼓艺术催人奋进的步伐。
        济阳大鼓远近闻名,这一艺术一直在民间广泛流行,每遇喜事、商家开业、春节、元宵节庆丰收,一准锣鼓喧天,令人振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激昂的鼓声就是王玉岭儿时的最爱,只要一听到鼓响,不管干着什么,就飞快地跑去,跟着大人们学打鼓,长大从教后,他更是热鼓不减,其带领的学校鼓号队还拿过大奖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三脚难踢”。建队之初,只有10来个人,仅有的三面鼓是借来的,鼓槌也是社区第二支部书记鲁庆民掏钱赞助的;没有服装,王玉岭就和队员自己解决;没有经费,就靠为民间婚礼、商家开业助兴化缘;没有演练场地,就四处寻找。因市民怕吵投诉,被迫四易场地,但最后的训练场地距城区较远,又要过桥爬高陡坡,给老人和女队员们带来诸多不便。当社区书记齐宝善了解这些情况后,立马亲自联系协调,让他们搬到区文体中心演练。还处处打紧开支,挤出25万元资金,为大鼓队购置了20面大鼓、10对大钹,为每名队员添置了两套演出服。这样,队员们练鼓的热情就更加高涨,练起来更带劲儿了。许多打鼓爱好者也纷纷加入进来,现在队员已发展到33人,最大的年龄70岁,最小的也40来岁,平均年龄50岁。
         鼓手是一种辛苦并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职业。队员中,除王玉岭为男性外,其余都是女性,且都是摸锄把子的农民,大多从未接触过大鼓,要使几十号外行人把鼓钹学好并整齐划一谈何容易。王玉岭就走进老年大学中级葫芦丝班和二胡班学艺,同时虚心向教、学员请教,兼学其它艺术,力求提高多艺术素质以促进提升大鼓艺术水平;他勤学苦练,做好示范,常常饭后睡前挥舞筷子或木棍敲打方凳、脸盆练习“打大鼓”,半夜里还在嘟嘟囔囔背鼓谱。甚至睡梦里都在沙哑着嗓子纠正会员的打鼓动作;他以现身说法,教队员多背记多练习,并写好谱子,复印发放,人手一份,再教识谱、读谱,教握槌、拿钹,把谱子写在大纸板上带到练鼓现场,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十遍百遍,不厌其烦地教授大家。由于教的得法,学的努力,一年后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好榜样 用心用情汇聚爱
 

        当大鼓队渐次形成规模后,王玉岭这个“总指挥”感觉有些吃力了:队员都因打工、经商、带孩子或懒惰致使队伍很难集中,有的愿意参加就来,想几点来就几点来,一不如意就不到场。因义务演出无收入,不能给大家发工资,用制度卡行不通。也曾尝试过发红包激励,但他终究赔不起呀。他就边当好榜样模范带动,边用心用功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以浅显诚挚的道理凝聚人心,增进团结,打造和谐,以真情大爱汇聚爱的力量。
         他年龄最大,无论排练还是演出,他总是第一个先到,最后一个离开。搬大鼓、整理钹,清扫卫生等总是事必躬亲。有一年多,大鼓队在三四公里外的澄波湖大桥西南角小院排练,途中要爬高陡的大桥,骑自行车上去年轻人都很吃力,他几乎每天硬是用力攀登,风雨无阻。有一次,天刮起大风,攀爬中大风旋起吹的他连人带车倒退,多亏他急中生智抓紧桥栏杆,才免于不测。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心脏搭了桥,一犯病就头晕、心绞痛,他就躲一边悄悄服救心丸,歇一会接着工作。有一次排练中犯病,他差点晕倒,终被大家察觉。队员们问他,咋有病还藏着掖着呢?他微笑着淡淡地说,“唯恐你们知道我患有怕响鼓的重病开除我这个队长呀!”在场的人眼睛都禁不住湿润了。
        说他汇聚爱的力量,关键是他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思想贯穿全员头脑,渗透进大家的行动。“咱们都希望圆幸福梦。为人民谋幸福,都更得有担当。‘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船开大浆’,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敲齐鼓点,才能练棒自己的身体,才能振奋自己的精神,才能更有干劲圆幸福梦,才能‘鼓’催群众齐奋进!”王玉岭眉飞色舞间宛若唱一首抒情歌,队员们感动中就不由抱团奋进了。
        而王玉岭用关爱的亲情和友情来凝聚队员的心,视队员为亲人,更是超强磁力高招。为了使队员能安心参与训练和演出,他经常带领团队骨干对队员进行家访,了解大家家庭情况,发现队员遇到困难,努力帮助解决。每当队员家中办喜事,他会随礼前往贺喜,每当队员有病或住院时,他会和骨干队员前去看望慰问。队员们深深感到队内人情味特浓,胜似亲兄妹,亲姐妹,队员们都感动不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汇聚爱的真情激发团队爆发出不可估量的自发力、凝聚力和向心力,都纷纷集中精力,从容愉快地汇入爱的暖流。
 

无私奉献 齐心协力展风采
 

        大凡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执着痴迷,都需要百倍的努力和付出,都必须做出某些牺牲。而王玉岭和他的大鼓队员们对于拼搏、付出、吃亏,奉献已形成习惯,都将其看作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王玉岭也爱玩,爱聚会,爱打牌,但他把整颗心都拴在了大鼓队。老友邀他打牌,邀他“喝两盅”,钓钓鱼,他总摆摆手,直奔大鼓队。就连孩子们几次出钱让他带老伴去旅游,他都不给面子。办这个大鼓队,没分文报酬,排练、演出却往往需要支付些费用,他就毫不吝啬地自掏腰包。联系队员,联系助力演出,所耗手机费都是自行解决,给队员发个小奖金激励,看望患病队员,大家一起吃个加班餐,都是他拿钱支付。而演出节目所获得全部奖金,他却分文不少地发给大家。
        “俺们王队长德艺双馨,常常辅导农村大鼓队队员技艺,谁请他去当评委,他总立马放下手头的事愉快前往。”一位队员介绍说。
        “俺就喜欢俺家老王这种执着、大气。”性格直爽的老伴菅仲鹏不是光说说了事,一开始,她就主动入队渐成主力队员,还当起了大鼓队的总后勤。
        “大鼓队的队员们个个都是好样的,都把大鼓队当成自己的家,把打鼓当成了一种事业。”王玉岭如数家珍般介绍,队员徐立珍的公爹80岁了,孩子又上学,丈夫开挖掘机四处揽生意拼命劳作,忙得不可开交。按说她本该盯在家侍候一家老小,可她硬是提前安排好家里的事,按点及时到队参加活动;最年轻的队员朱凤霞开着小卖部,“狠心”撇下生意坚持训练演出;年近七旬的王树英住老城清华园,身体本就瘦弱,每天吃力地爬桥,累得腰酸腿痛,却一直坚持练鼓、演出;50多岁的队员孙曰华患严重骨髓炎,平时腿就很痛,训练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手也磨出了血泡,但他从不喊苦叫疼;60多岁的王玉环很少请假,始终早来晚走,勤学苦练,抢着清理场地杂草,整理鼓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王玉岭的领导和带动下,全员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攻坚创作,反复改进,勤于实践,先后创作演出了《威风钹鼓》《好日子》《踏歌起舞》《九龙翻身》等6个节目。“俺看了一辈子大鼓表演,就属你们打得最好!”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先生拉着王玉岭的手连连称赞:真可谓炉火纯青,气势浩荡,仿若万马奔腾呐,一看就来精气神!
        看吧,结满老茧的双手挥舞着裹着红绸子的鼓槌,“咚——咚——咚,咚咚咚”地敲击着起伏的鼓面,在清脆悦耳的钹声配音里,时而沉缓、时而激昂,伴随着其特有的节拍与韵律在济南大地时空肆意飞扬。那场面真是钹鼓喧天,震耳欲聋,气势恢宏,真让人们禁不住振奋激动啊!更让人们干劲迸发,跃跃欲动,恨不能一下奔向幸福生活。这就是威风大鼓队所具有的粗犷、豪放、倔强、质朴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也是传统文化在济北新城保存发扬的一种文化积淀。难怪被列入“济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称赞为大济阳一张绚丽夺目名片呢!
        近3年来,王玉岭带队义务为群众演出近百场,不少商家开业,市、区、镇(街道)举办节日庆典,举行各种比赛,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参加泉城广场迎春民俗文化节暨第一书记成果展销会演出、市“农商银行2018全民健身舞蹈大赛”、区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民间吹打乐展演和庆祝老人节“银龄风采”艺术展演等活动,均获得了理想奖项。 
        而威风大鼓队队员们,“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打鼓,年老的焕发了青春,健康的身体更棒了,几位患腰颈椎痛、肩周炎的队员“打”走了病痛,普遍攒足了奔向幸福生活的干劲。
        “打鼓不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文化活动,更展示了我们汇鑫苑社区居民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磅礴力量。”经常为大鼓队出谋划策的汇鑫苑社区二支部书记鲁庆民激动地说,鼓乐声中,展示了百姓对红火好日子的期待,也展示了干部群众跨入新征程的强大信心,更展示了“战鼓”催征程鼓舞大家奔幸福生活的坚强决心!这得为老干部王玉岭记头功!                                        (冉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