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46 更新时间:2019-12-09

济阳闻韶书院稽考

李 利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首创于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制度的存在与发展对我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济南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书院,例如:山东大学的前身泺源书院、规模最大的历山书院、趵突泉公园内的尚志书院等等。除了这些在济南城内的书院以外,在济南各县区也存在多处书院,济阳的闻韶书院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处。笔者正好收藏一本盖印“济阳县官立高等小学堂铭记”的民国早期地理教科书抄本,济阳官立高等小学堂的前身正是济阳“闻韶书院”。

闻韶书院的创始建立

        济阳闻韶书院创立于何时呢?查询济阳县最早的两部县志《万历济阳县志》和《顺治济阳县志续》两部志书上面并没有关于闻韶书院的确切记载。《万历济阳县志》卷二古迹志 “闻韶台”条目下只见孔子圣庙殿宇的描述,不见书院。
        万历时期的地方志虽然没有闻韶书院的确切记载,但是元末明初闻韶台修建大成殿之时已经有了书院的影子!元末王世熙在其《曲堤镇修建大成庙碑记》一文中描述到:起大成殿四楹,像事圣哲以阁,礼经讲堂、斋舍、庖厨必备。 “礼经讲堂”的修建和完备殿堂庙宇。这为以后闻韶书院的逐步建立奠定了一定基础!从元末明初闻韶台大成殿的落成,到明代嘉靖时期,武定兵备道佥事曹天宪组织重修闻韶台,并撰文《重修闻韶台记》,曹天宪的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记述,曹天宪将“台之巅旧有佛像撤去”,在台下“建礼塾数楹”,即增建了读书讲学的房舍若干间,这应该是曲堤闻韶台确切有讲学私塾建设的最早记载,也就是闻韶书院的雏形。
        嘉靖时期,曲堤闻韶台虽然新建有讲学私塾,但是这一时期修订的《嘉靖版山东通志》卷十六学校志 济阳条目并下没有“闻韶书院”的记载,再往后查《康熙版山东通志》卷十四学校志 济阳条目下亦没有“闻韶书院”的记载;《康熙版济南府志》卷十二学校志 ,只记载了济阳县儒学,和县城西北废弃的书院,也并没有记载闻韶书院,在古迹条目中,对闻韶台的介绍也是仅限于祠堂之类,不见书院痕迹;一直到雍正时期修订的《雍正版山东通志》卷十四学校志,济阳条目始下才正式新增“闻韶书院”的记述:闻韶书院,在城北四十里曲堤镇,旧有闻韶台,高十丈广方四十丈,相传夫子闻韶之地,明洪武中教谕王省建大成殿于其上,奉先圣及颜仲二侍像祀焉。此为官方地方志书上第一次出现“闻韶书院”条目。我们再接着查询《乾隆版济阳县志》卷五学校志,亦新增了闻韶书院的条目。那么“闻韶书院”从万历时期县志不见记载,到雍正乾隆时期单独列出条目,这200年间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呢? 
        康熙十三年刘金墉撰文的《修复曲堤镇闻韶书院募捐疏》是目前所见地方志记载中 “闻韶书院”一词最早的记录。文中提到:书院何名闻韶,依闻韶台耳。但是文中并没有闻韶书院修建始末类记述,但有一句话记述曰:……此又一时之失修致移书院于县治西偏之由来而。由此可见,在康熙年间刘金墉撰文之前闻韶书院已经在闻韶台已经存在多年,并因为年久失修在当时把书院移到了县城内西偏之处。到了康熙二十一年时任济阳知县李能白,花费千金重修闻韶台,台刚修成,便去世了。后由济阳人艾元烈把李知县尚未修葺的残缺圣像予以补修, 这次对闻韶台的重修规模应该是比较大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应该康熙时期李能白、艾元烈等人是把破败的闻韶书院亦重金重修,闻韶书院的规模和设施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这才有了后来的《雍正山东通志》第一次把闻韶书院列入到济阳学校条目之下,曲堤闻韶书院算是从以前的坊学私塾发展成为官方书院被正式认可!
        以上我们根据史志记载基本了解了曲堤闻韶书院创立的一个大体脉络,即:元末明初之时曲堤闻韶台下已有讲学之风,明嘉靖时期兴建私塾房舍,明末清初书院初具规模,清康熙时期知县李能白,邑人艾元烈重金重修闻韶台,书院规模和设施进一步扩大和完善,逐步发展成为官方书院被正式认可。

闻韶书院的迁址重建

        前文所述,曲堤闻韶书院经历了康熙雍正年间的鼎盛,被官方认可。但到了乾隆时期却又逐步走向败落。乾隆时期济阳县令胡德琳撰文的《募修闻韶台疏》再次描述了闻韶台的残破,募捐修葺殿堂校舍。道光二十九年济阳县令杨汝绶在其《济阳书院碑记》一文中提到:济邑久有闻韶书院颓废已久,黔南李公若琳来宰是邑创建于城中西北隅。文中所提李公若琳即为嘉庆二十三年上任济阳县令的李若琳。《民国济阳县志》卷九李若琳传曰:李若琳字淇筼贵州古黔举人,嘉庆二十三年任,按济邑旧无书院,侯捐廉银二千余金,为合邑倡择城西北隅而创建之,颜曰闻韶书院。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嘉庆道光时期,知县李若琳上任之时,位于曲堤闻韶台下的“闻韶书院”已经彻底荒废了,李若琳重新在济阳县城内西北隅重建了“闻韶书院”。
        《宣统版山东通志》卷八十八学校志,济阳县条目下对闻韶书院的记述为:闻韶书院,旧有闻韶台,在城内西北隅,道光四年知县李若琳建,光绪二十九年改为小学堂。
        到了民国时期,根据民国卢永祥资助组织编撰的《济阳县志》卷八教育志记载,济阳县城内县学文庙已经改为“济阳县单级教员养成所”,闻韶书院也已经改为“县立小学”。《民国版济阳县志》载曰:县立小学位于本城西北隅,宪民街西首路北,清光绪三十二年创办,原名济阳县高等学堂,民国初年改为济阳县高等小学校,至民国十七年冬北伐成功,学制更新,遂定为济阳县立小学,…… 该校为前闻韶书院旧址。

综述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大体上已经把闻韶书院的历史脉络理顺清楚,如果要做一个稍微详尽一点的书院简介的话,表述如下:闻韶书院,因初建于济阳城东北三十里曲堤闻韶台下而得名,元末明初之时台下已有讲学之风,明嘉靖时期兴建私塾房舍,明末清初书院初具规模,清康熙时期知县李能白,邑人艾元烈重金重修闻韶台,书院规模和设施进一步扩大和完善,逐步发展成为官方书院被正式认可。书院经历了康熙雍正时期的鼎盛,乾隆以后渐渐衰落。道光四年县令李若琳迁址重建闻韶书院于济阳县城内西北隅。光绪二十九年闻韶书院改名为济阳小学堂,为县内现代学校教育之发轫。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济阳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改名为济阳县高等小学校,民国十七年定为济阳县立小学,现今在其原址建立发展为济阳县实验小学。正如《民国济阳县志》所言:虽时代变迁,学制不同,名称因之而异,然其为本县人才发源地者,前后固无不同也。 作者单位: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