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26 更新时间:2019-12-10

于希明:外乡“济阳红” 创办“红歌台”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 几乎每天晚上,在济阳城区银座广场都会传出嘹亮撩人的歌声,这是被人们称为“商河‘济阳红’”的“五老志愿者”于希明自掏腰包创办的“红歌台”歌迷们在唱歌。回应的是 “哗哗”的掌声和满场喝彩。

圆梦济阳思感恩

        今年54岁的于希明是商河县贾庄镇杜家集村人,四岁时因济阳县索庙乡高家村姑姑家没男孩跟了姑姑,随姑父姓取名高建中。当时姑姑家生活贫困,他读了5年小学就被迫辍学参加劳动。后来姑姑搬去嫁到外村的女儿家生活,19岁的高建中又回到商河老家,但老家也很贫困,他就跟父亲学做打“本(白)铁壶”生意。其身份证也赫然还原了“于希明”这个名字。
        可心灵手巧,一心想摆脱贫困的他学得“十八般武艺”后却不安分了,抬腿动脚就往济阳姑姑新家去,就往济阳城里跑。“我感觉济阳这个第二故乡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社会温暖,人们对我特别好,更何况儿时玩伴,同学朋友也都在这里,大家对我都特别关爱。”于希明说,后来他就到济阳城乡多方联系,专为棉厂、化工厂、窄油厂等企业提供通风、洗棉、除锈磨光、更新白铁管道等有偿服务。2012年,他干脆在济阳城里租房开办了“鑫昊白铁门市”,生意十分红火,挣了个盆满钵溢腰包鼓。仅几年时间,老家低矮的平房变成了石基钢木红砖瓦房,还在济阳城里买了一套楼房,一套平房,并购置了轿车和面包车。
        “幸逢盛世千般好,人逢喜事精神爽。近几年,我常常无由头地笑出声,不由自主哼唱起红歌、戏,经典歌。”于希明说,打小就痴迷唱红歌的他,很久不唱歌词都忘了,谁料想如今却像趵突泉的三股水汩汩向外冒。他就买了音箱、话筒、麦克风,边干活边唱,常常引得路人驻足倾听。后来突然有一天,他脑海浮现出一个大胆设想:带上音箱到广场去唱,大声唱,狠劲唱,权当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唱出不懈奋斗的记忆,唱出对党和人民的感恩,唱出对济阳父老乡亲哺育培养扶持自己的感激;权当是一位扶夯叫号手,领唱出对红色基因的传承,领唱出奋斗新时代的干劲,领唱出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薄力量。

自费打造“红歌台”

        说办就办,2017年5月,于希明开面包车驮着自己购置的音箱、话筒、蓄电池、手机、三脚架,出现在安大广场。设备迅即到位,轻轻几点,三下两下,音箱立刻飞扬起动人心弦的音乐,一首首歌词也随之映现宽屏屏幕,他放声独唱高歌,一首《东方红》引来三四位歌迷;再一首《春天的故事》,就被涌来的歌迷观众围了个严严实实。几位歌迷凑上前跃跃欲唱,他就让出了话筒。1年多下来,他带着熟悉不熟悉的歌迷唱遍了黄河公园、黄河古渡等广场。每到一处,歌迷和观众们也纷纷随他而去。他建立了“歌迷、观众联谊微信群”,到哪演唱会随时通知他们前往演唱、观看。
        “网红、地红,创业红、唱红歌红,于哥就是个济阳红。”一直跟随他演唱的热心歌迷江汝军笑笑掰着手指称赞说,其实于希明的心最红,他觉得“流动红歌台”规模小,也给歌迷、观众带来诸多不便,就又扩大规模办固定红歌台了。
        2019年初,于希明挑选通风、敞亮、晚上聚集人更多的银座广场作“红歌台”,又投资近5000多元,添置了大音箱、一部宽屏手机和扇子、气球等舞蹈道具,将“红歌台”固定了下来。一部手机搜歌兼作监视器,另一部手机连接上传“手机快手平台”,将一场场演出现场直播,使网上1700多名粉丝及时看到了他导演演出的节目。
        而于希明赶场旅程所用车费也是一笔不菲的投资。他济阳城里虽有住房,可老家还有他和妻子刘阳英照料着、不愿离故土的80多岁的父母,他每天夜里早晚回家得向老人问候,祝晚安,所以每天傍晚要从商河老家赶到银座,服侍歌迷唱完歌后夜里再赶回去。来回要跑40公里,仅这近1年来就花去了7000多元汽油费。“每当看到大家在这里演唱、听看得很开心,我就觉得很值得。”于希明微微笑的表情像似掏的别人的腰包。

“红歌台”成众乐园

        于希明特爱唱歌,但却一直让给歌迷们演唱,自己一直默默服务。每天下午5点多,老伴刘阳英就早早给他做好饭,傍晚6;20分,他便急忙赶到银座广场,调好音响,打开两部手机。他下载的包括中宣部推荐的百首爱国歌曲五六百首红歌红戏任由歌迷们随意选唱。随之歌迷、观众蜂拥而至。歌迷们就争先恐后地报歌名,依次有顺序地演唱起来。
        于希明不仅义务调整音响,根据各位歌手音调、尽快调准,还适时义务导演,辅导。他不时纠正着歌迷们的音调,教他们配上准确的动作。几首歌唱过,他就把扇子、彩球发给舞迷们。红歌劲舞,一片欢腾,掌声雷动,势不可挡,令人热血沸腾。 待30首歌、戏唱完,已是8点半了,于希明便一边安慰着正兴致盎然的歌迷,一边急忙收摊儿,每次到家都已是9点多钟了。
        他视“红歌台”为事业,把歌迷和观众当家人,常常委屈自己不冷落大家。因门市拆迁,他不得不找活干,但到唱歌点,他一准放下手头的活,顾不得吃饭直奔“红歌台”;今年3月的一天,他因野外作业冻感冒了,吭吭咳嗦,却硬是坚持赶去为大家服务。今年夏天有3个晚上下起了雨,因抢护设备淋得浑身透湿,他丝毫没有退缩,一直坚持为大家热情服务。
        在他的感染和影响下,歌迷和观众情绪高涨不落,滚雪球样越聚越多,常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他能叫上名字的歌迷就达42人,歌迷大多为中老年人,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9岁,有多少不知姓名的歌手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小小 ‘红歌台’成了歌迷和广大群众额乐园。”年近花甲的歌迷万纯香介绍,演唱开场后,歌声、掌声、喝彩声不断,让人精神愉悦,热血沸腾,欲罢不能,大家收获颇多。82岁的邝培星老人靠着演唱,身体越来越壮实,还坚持拍录像,把演唱节目发到网上;孙爱英、陈思羽等几位歌迷还都自主创业,每晚都来演唱,白天工作干劲冲天,业务收入大幅攀升。
        歌迷王叶龙、徐庆财争相介绍,歌迷与歌迷、歌迷与观众建立、加深了友谊,相互支持,解难,增进了和谐。
        “通过办‘红歌台’,我感悟到了红歌的强大魅力。我除加大圆‘幸福梦’力度外,还做起了义务为群众维修电动车、自行车和白铁家什的公益,不少歌迷也参加了到社区和老年公寓义务演出等不同方式的公益活动。”于希明说,今后,他要加大“红歌台”投入,提高歌迷演唱艺术,壮大歌迷队伍,更好地传承红歌,让更多群众从中汲取圆梦的力量,做一个真正的“济阳红”!  (冉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