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95 更新时间:2020-03-04

周恩来劝阻民主人士入党

        在民主党派中,有相当数量的成员既是民主党派,又是共产党员,人们称之为“交叉党员”。这一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民主人士入党有两次高峰

        “交叉”现象的存在,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一些民主党派成立时,一些共产党员就参与帮忙成为领导或骨干,如民革中央的王昆仑、民盟的胡愈之、民进的周建人等。他们在1949年后,纷纷要求公开中共党员的身份。另外,老一代民主人士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很多人把入党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
        民主人士及著名科学家加入中国共产党,上世纪50年代后有两次高峰:一次是1957年前后;一次是“文革”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第一次高峰的背景,一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知识分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求入党;二是反右斗争后,部分民主人士觉得不管地位多高,必须有政治保护色;三是共产党积极建立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吸收大知识分子入党。
        1957年,化学家侯德榜、唐敖庆就入党了。侯德榜既是著名化学家,又是民族资本家代表一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他的入党影响很大,他还出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随后,地质学家、地质部长李四光,物理学家钱学森、周培源,数学家苏步青也几乎同时入党。

周恩来说“都入党了没有意思”

        1960年11月5日,周恩来约请党外部长座谈。当统战部平杰三副部长讲到有李四光、李德全、侯德榜、陈其瑷四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七八位写了申请书时,周恩来说,“都入党了还行?!那我们今天就变成开党代会了”。后来他提出,都入党了,还有什么多党合作?要劝说老代民主人士留在党外,说是“都入党了,没有意思”。他对史良(民盟中央主席)说,党内有邓大姐、蔡大姐(指蔡畅),再多你一个史大姐,作用也一样;而党外有你一个史大姐,情况就不一样了。因此,周恩来极力劝史良做一个“非党布尔什维克”。1958年,茅以升、严济慈都想入党,也被周恩来劝止。
        “文革”之后,又出现了民主人士入党高峰。1983年前以党外人士身份出任县、市政府领导的人,到1985、1986年大约有70%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次高峰的背景是,有关部门提出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老代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坚持以共产党的事业为理想。
        “交叉党员”一度在民主党派中占相当比重。而“交叉党员”在政协、人大的议席都统计在民主党派内。八届政协时2012名全国政协委员中有“交叉党员”220名,在实际上改变了文件规定的党内外比例,引起民主党派某些领导的不满。

难挡民主人士的执著追求

        为了保持民主党派的组织独立,中共中央决定,劝说一些民主人士,特别是民主党派组织的各级领导人,不要参加共产党。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还下发过两个《意见》,但还是挡不住一些老民主人士的执著追求。
        民盟中央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彭迪先还曾为入党的事找过杨尚昆哭诉:“留在党外,我能理解,但家里人不理解,认为我历史上有问题,不然怎么入不了党?”没有办法,就入吧。
        还有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裴昌会,他是1947年3月攻占延安的军长。这位曾经为蒋介石“雪耻复仇”的将军,也于198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汤元炳,在1997年逝世前申请入党,中央统战部批准了其入党请示。
        在这期间,先后加入中共的著名民主人士有许德珩(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罗庚(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严济慈(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有的民主人士生前留下遗言,要求在身后追认为共产党员。这类追认多了,在党内外都造成不良影响。中央组织部于是表示,在控制民主党派负责人入党的同时,对一般情况下,正常逝世的党外人士,不要追认为中共党员。(摘自《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