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69 更新时间:2020-04-01

西方政要眼中的晚年毛泽东

        毛泽东的晚年是他一生中外事活动最为繁忙的时期。毛泽东的警卫队队长陈长江回忆道:“从20世纪70年代起,外国首脑大凡踏上中国的土地,就会有个急切的要求:我们要拜会毛泽东主席。

蓬皮杜:他使世界改变了面貌

        1973年9月,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应邀访华,成为西欧国家中第一位访华的在任国家元首。周恩来向毛泽东报告说:蓬皮杜访华主要是想在国内巩固他的地位,认为最大的荣誉就是主席见他。
        9月12日下午5时,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蓬皮杜。蓬皮杜说,他有机会同毛泽东见面感到非常荣幸,因为是毛泽东使世界改变了面貌。他还传达了戴高乐生前一直希望与毛泽东会见的愿望,并将一幅艺术壁毯赠与毛主席。
        当蓬皮杜说你很了解中国人民时,毛泽东说:了解一些,不完全了解。我年纪大了,搞了一些官僚主义。打了二十几年仗了,把精力也耗费得差不多了。我是小学教员,形势把我逼去打仗。后头还跟美国人在朝鲜打了一仗。中国人打游击战争可以。毛泽东还回顾说,十年前在戴高乐将军的推动下,法国在西欧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了完全的外交关系。

惠特拉姆:他的影响将永世长存

        2014年,被澳大利亚各界尊为“澳中建交之父”的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逝世,享年98岁。
        2002年6月,在纪念中澳建交30周年时,有记者提问惠特拉姆对毛泽东有何印象时,惠特拉姆说:“他是一个博学而且有趣的人”,并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他们交往中的小故事——他与毛泽东会面中不经意谈到了达尔文,毛泽东就询问在澳大利亚是否有个达尔文港,惠特拉姆表示不知道。回国后经过调查才发现,达尔文到过悉尼港及澳大利亚内陆的一些地方,有一个港口被命名为达尔文港作为纪念。这件事使他对毛三泽东渊博的知识以及对世界各地政治经济的了解表示钦佩。
        在1973年11月2日那次会见时,毛泽东已经重病缠身,他告诉惠特拉姆等客人:“我今年80岁了,腿脚不便,走路有些困难,听力也不好……”听到一向自信的毛泽东在外国人面前讲出这样的话来,当时在现场的人吃惊不小。但惠特拉姆看到毛泽东精神状态不错,握手也有力,不由赞赏说:“使人感到你不到80岁……”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笑了。
        惠特拉姆后来写的《毛泽东的影响将永世长存》中提到,毛泽东的存在和人格,似乎已经永远铭刻在他的人民和精神之中。

希思:他总是从世界战略的角度跟我谈话

        希思,1970年至1974 年担任英国首相,期间中英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希思一共访华26次,印象最深的是与毛泽东的两次会面。
        1974年5月25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刚卸任首相的希思。相互问好后,希思对毛泽东说:“见到你非常高兴,非常荣幸。”然后又说:“机场的欢迎十分动人,色彩鲜艳,情绪活跃。”
        想不到接下来毛泽东问周恩来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仪仗队?”周恩来答道:“因为照顾他不是现任首相,怕引起误会,使现任首相不高兴。”毛泽东说:“我看还是要有。”周恩来立刻回答:“走的时候加。”担任记录的王海容说:“不怕得罪威尔逊(时任首相)啊?”毛泽东说:“不怕!”然后面向希思说:“我是投你的票的!”希思听到后高兴地笑起来,并不住地点头。
        在1975年8月的第二次访华中,毛泽东再次会见了希思。希思同毛泽东谈及两次访华期间中国经济形势的改善、社会状况的进步。
        希思在回忆录中,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他总是从世界战略的角度跟我谈话。任何问题都不能只从本身的角度去考虑;每个问题都必须通盘考虑。

施密特:他是超凡智慧的杰出政治家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是中德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曾十几次访问中国。1975年10月30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了施密特。
        施密特精通英语,因此这次会见是通过英语和汉语进行的。施密特注意到一个细节:“译成英语,毛也能够纠正她们(翻译)。当时我还不知道,毛曾经不间断地学了多年的英语。”
        施密特没有想到他和毛泽东的谈话的话题会涉及到那么宽的范围。从当时国际的整个战略势态到德国的哲学,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到中苏关系,从欧洲的安全问题到亚洲事务……这次会见给施密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回忆录中说道:当我坐在他对面时,我不由得想起,他作为革命领袖,对于中国的前途,如同列宁对于苏联所具有的类似历史意义。
        从施密特回忆录中足以见到,不管施密特是否愿意和是否意识到谈话内容的变化,会谈一直是围绕毛泽东提出的话题进行的,进程也是由毛泽东控制的,施密特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是一位超凡智慧的杰出政治家。(摘自《党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