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08 更新时间:2020-04-29

毛泽东最后会见的欧洲客人

        联邦德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罗尔夫·保尔斯,是在中德签署建交公报5个多月之后,于1973年4月16日从莫斯科乘火车抵达北京的,4月19日保尔斯向代理国家主席董必武递交国书。
        据当时德新社驻京记者巴格曼报道,保尔斯认为,他在中国最重要的经历也是他倍感荣幸的事,是1975年10月30日陪同首次访华的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会见毛泽东主席。施密特是毛主席会见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德国总理。
        会见开始时,双方所有人员一起合影,照了一个“全家福”,而后多数德方人员都被请了出去,只有少数人在座。毛主席有时说的话,翻译人员也听不懂,毛主席就把他说的话写到准备好的纸条上。
        毛主席和施密特一见面,都没有说任何客套话,毛主席一开口就说他“腿不听使唤了,说话也不利索了”“德国人好,西德人好”。
        施密特开口即赞扬新中国20多年来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巨大成就,并说陪同他来访的总理府国务院秘书玛丽·施莱女士很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毛主席谦虚地说:“成就太小,我也不会写诗,但我懂得打仗,怎样打胜仗。”经毛主席这么一说,气氛显得越来越轻松。
        两人接着谈苏联,毛主席首先说,他很赞同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即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苏美奉行霸权主义政治,一旦政治手段达不到目的,就会冒战争风险,战争难以避免。
        对此,施密特说,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在对外行动上比那些宣传性的言论要谨慎一此,只要对苏联保持充分的力量均势,就无需惧怕他们冒险发动战争,西欧和美国的共同防御力量是足够强大的。
        针对施密特所谈,毛主席说:“那好,10年、20年后的形势会起变化,会同苏联人打一仗,西方的威慑战略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施密特说:“我们的防御能力不是假设的,我们的反击会非常实际和极为有效,同时我们也争取同苏联及其盟友建立睦邻关系,甚至是合作关系。”
        随后,双方把话题转到哲学上,毛主席对施密特说:“看来你是康德派,唯心主义不是好东西。”
        施密特回答:“我是马克思的学生,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不喜欢理想主义,我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克尔感兴趣。”
        毛主席继续说:“战争问题,克劳塞维茨说的是对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施密特说:“克劳塞维茨是德国少有的几位有政治天赋的军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把他的名言解释成‘战争只是政治以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在战争中也是政治领导优先,而不是军事领导优先,战争仅仅是供领导选择的很多可能性之一,绝不能坚持战争是唯一可能性的观点。”
        毛主席把话题转为战略问题。他说:“就战略而言,防御战比进攻战好,通常都是进攻者遭到失败,美国派了50万人到越南,死了5万,受伤10万,对此大叫大嚷,美国很害怕死人。”毛主席还说:“德皇威廉二世进攻法国,希特勒横扫欧洲,蒋介石进攻解放区,都是进攻者遭到失败。”
        毛主席接着说:“永恒的和平共处是不可想象的,欧洲太弱,如果欧洲在10年内不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联合起来,就会付出代价,欧洲人必须学会自力更生,不要依靠美国。”
        对此,施密特认为欧洲联合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交谈一个多小时后,施密特告辞时握着毛主席的手说:“你的话对我观察国际形势很重要,在我之前已有许多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拜见过你,以后还将有许多人来询问你对世界形势的估计,你的话有重大意义。”
        毛主席听施密特如此说便道:“你知道,不论法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不听我的。”
        施密特说:“水滴石穿,只要多做工作,是会取得成效的。”
        毛主席幽默地说:“我这个‘水’不行,滴不穿石头,只能靠你们啊。”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施密特没想到,他竟成了毛主席最后会见的一位欧洲客人。
        会见施密特之后,毛主席对工作人员说,他很喜欢这两个德国人,德国的“南北二施”,即德国南部的施特劳斯和北部的施密特。
        1987年施密特在他出版的回忆录中,说毛主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感到吃惊的是,毛主席精神很集中,思路敏捷,他和毛主席都很坦率地阐述了各自的不同观点。(据《中德之间:一个资深外交官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