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05 更新时间:2020-05-06

济阳博物馆珍藏——七鼎五簋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墓葬中出土的鼎簋数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墓葬基本严格遵守“鼎簋制”。从济阳刘台子遗址出土的七鼎五簋的规格基本判断为诸侯墓,今天就把这套来自西周时期逄国的一套祭祀礼器——七鼎五簋分享给大家。
先来感受一下七鼎五簋的风采

 

        西周以来,周人建立了用鼎制度,天子享受九鼎八簋,称为“太牢”;诸侯享七鼎六簋,为“大牢”;卿大夫享五鼎四簋,为“少牢”;士只能享用三鼎二簋或一鼎。可以说九鼎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代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以来的礼制基础上,等级宗法制度更加持谨森严,有资格享有九鼎的只能归属于天子。在祭祀、宴飨、丧葬等活动都要遵从“列鼎制度”。按照西周礼仪,身份不同,所用的鼎盛装的食物也不一样。具体如下图所示:

        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现在看到的铜鼎都是由新石器时期的陶鼎发展而来。当然,在夏商周时代,部分青铜鼎也兼具食器的功用,但更多的被看作是一种礼器。西周时更出现了列鼎制度,与之匹配的便是下文要说的另外一种青铜器—簋。

 

 

 

 

        簋(guǐ),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形碗状的器身,多圈足,伴有把手,也有少数没有把手的。用来盛放煮熟的稷、黍、稻、梁等粮食饭食,簋也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它和鼎配合使用。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洛邑。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从此,“九鼎八簋”成为中央政权的象征。春秋时,楚庄公曾向周定王的使臣公孙满“问鼎之大小,轻重”,使得“问鼎”一词成为觊觎国家权力的专用语。按照周礼,贵族在使用“九鼎八簋”的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用于“九鼎八簋”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疫情过后还是亲自到区博物馆来看一看这套济阳刘台子遗址出土的七鼎五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