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71 更新时间:2020-05-15

传承红色基因 敬业助人从严治家的老教师

——记仁风镇退休教师陈德亮

        在仁风镇北陈村有这样一位老人,退休30多年以来,通过查阅资料、走访问询,编写了《青少年杂忆》《陈罗战斗》等稿件,记录那些抗日战争期间的革命先烈事迹。有时整理文稿累了,老人会摘下老花镜,喃喃自语“80多年了,您们的事迹不能忘啊,无论如何我得把您们的事迹传下去……”这位老人就是仁风镇退休教师陈德亮。忙碌一生的老人于去年8月份去世,享年90岁。

出身贫寒,经受文革考验,不离不弃致力于教育

        陈德亮,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他,亲身经历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百姓的颠沛流离、人民的英勇反抗以及民族的解放。这段坎坷的经历,不但磨练了他坚强的性格,更让他清醒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唯有科学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当时济阳、商河、惠民三县交汇处土改工作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扫盲工作也随之展开,陈德亮抓住这次机会,认真学习汲取着文化知识。随后的几年,学业有成的陈德亮积极申请做一名教师,去散播知识的种子。20世纪50年代初,陈德亮成功进入教育系统工作,后辗转商河、济阳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在职期间,陈德亮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教学成绩突出,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教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10年“文革”期间,陈德亮本人也受到了影响,但是陈德亮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教师是一个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不管多苦多难,也要坚持下去。
        20世纪80年代,陈德亮因病退休。即使退休,他却仍然闲不下来。他将自家的北屋,改装成书斋,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研究书法绘画,不断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
        当看到村里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孩子时,他毅然用微薄的退休金先后资助3名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并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当听说当地的学校要搞校园绿化时,一项爱好花草的他,将自家院里种植的40株冬青树捐出来,支持学校建设。校方曾提出支付钱款,他婉言谢绝了,说“还是把这些钱用在困难教师和学生身上吧。”

整理抗战史料,传承红色基因,教化后人

        在陈德亮的记忆中,在他十几岁时,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本村的陈罗战斗最令他难忘。
        退休后,陈德亮通过阅读济阳、商河、惠民等地的志书资料,对陈罗战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发现了这些志书也存在诸多时间、事件不一致的地方。为了让世人更清晰地了解、铭记这段历史,他多方打听,找到当年参战的老战士,进行逐一核实,编写了《青少年杂忆》《陈罗战斗》(第二稿)等稿件,并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对当年战斗遗迹和烈士墓地争取政策保护。闲暇时间,他还经常向子孙、邻近小学的学生讲述陈罗战斗的故事,让英雄的事迹代代传颂。
        “尽管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了,但是陈罗战斗这段历史不能遗忘,要铭记那些为了反抗侵略而献身的英雄,这些年来,他们的事迹在一直激励着我,让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农民的儿子,不能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尽我最大努力,为家乡做点事……”陈德亮每当讲述陈罗战斗经过时,禁不住激动。

从严从俭治家,和睦乡邻,优良家风誉美名

        尽管经过多年的教学,陈德亮积攒了丰富的人脉,不少学生遍布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要职,有些学生逢年过节还会来看望他,但他从来不把这些当做一种资源,而是告诫子孙,要凭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并予以严加管教。在这种家教的影响,大儿子成功考取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侄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进入山东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并评为教授。
        陈德亮以他的行动影响着每一个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陈老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崇尚节约,全家衣着朴素大方,生活精打细算,用之有度。一家人对老人非常孝顺,尤其是大儿子为了照顾家庭,毅然选择距离陈老最近的学校任教,很少回城区居住。对外,他们全家又十分善良热心,极具同情心,与邻居和睦相处,帮邻居解决家庭中的困难,邻里关系非常融洽。
        2002年,陈德亮被仁风镇授予“模范老人”,同年,陈德亮的家庭被济阳县委、县政府评为“双模范家庭”。2019年,陈德亮家庭被评为济阳区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