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81 更新时间:2020-05-19

新石器时代的济阳足迹—玉皇冢、邝冢文化遗址

        今天给大家介绍咱们济阳地区原始社会两个文化遗址:玉皇冢遗址、邝冢遗址。
        玉皇冢遗址又名玉皇寺遗址,位于我区济阳街道店子村南250米处。据《济阳县志》记载,明代曾两次在冢上修建玉皇寺,故名“玉皇冢遗址”。1977年12月23日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冢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一直延续至汉代的遗址。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统治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玉皇冢遗址呈冢子状,为一隆起的高地,东西长77米,南北宽64米,面积4928平方米。从采集的标本看,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有大汶口文化早中期类型的红陶钵口沿、红陶鼎足及彩陶残片;龙山文化的石刀、石镰、蚌刀、骨镞及磨光黑陶残片;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鬲足;汉代砖瓦残片以及为数不少的鹿角、骨角矛等。这些遗存足以证明我们济阳这片土地自五千年前就是古代人类居住较长、狩猎发达的地方,是鲁北地区罕见的早期遗址之一。


        邝冢遗址,位于太平街道邝家村西南400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心为高台地,最高处高于周围地表4米,东西宽122米、南北长138米。1973年夏,考古人员在此试掘探沟1条,出土了龙山、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遗物,有灰陶三足盘(残)、商代蚌质鱼钩、浅褐陶器之凿形足及石铲、石刀等,主体为龙山文化遗址。
        经过专家考证,以上两处遗址存在4300年前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期间,是典型的农业文明遗址,那时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栗已经开始普及种植,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兼有一些骨器,但经古人在生产生活不断改进技术,产生了大量精美农业和狩猎工具。


        大家欣赏珍藏在济阳博物馆的部分大汶口文化时期文物。
        石锛,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用于加工木料或制成各种器具。
        骨矛,投刺猎具,杀伤力大,是常用的狩猎工具。
        骨镞,骨制的箭头,锋长而粗壮,锋端尖锐,铤部加工成斜面,以便绑扎箭杆,因损耗大,故遗址出土此类文物的数量较多,是常用的狩猎工具。
        骨簪,固定发式或美发的用品,可见当时的人们十分重视梳理头发,并流行梳髻。


 

        骨针,用动物肢骨加工而成,用于缝制衣服,亦用于医疗(早期针灸的萌芽)。
        蚌镰,用蚌壳磨制的镰刀,用于收割谷物。
        骨铲,用动物的骨头制作的手工工具,古老的挖土工具。
        蚌鱼钩,渔猎工具,用于捕鱼,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鹿角,采集工具,为柄部的段及穿孔凹槽都是为了方便绑缚于棍棒上进行采集或是绷线的纺织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