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千年前济阳地区的“钱”——贝币
原始贝币产生于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钱币的始祖,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由于有很多天然的优点,人们对贝的价值达成了广泛共识,自然成为了当时人们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今天我们就谈谈三千年前商周时期济阳地区的“钱”——贝币。
出土于济阳刘台子墓的贝币数量和种类较多,年代为公元前19至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年以上。对研究济阳地区古代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仔细观察这些贝币可以发现,这类天然贝币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或者形体一面有槽齿,整体光洁美观,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史书记载这类海币主要出产于我国的东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周时期早期商业流通的情况。在经过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阶段之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出现了物品“富余”,可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时贝币出现,成为商品交换的中介。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
海贝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货币,有着很多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什么小小的贝币会被古人选择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流通货币呢?分析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贝币具有体积大小适中、携带方便、易于计数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天然贝就逐渐充当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根据史料记载,在云南一些少数地区,直到明代仍一直使用贝币。
二、贝币的数量较少。早期的贝币多为海贝,生长在东海及南海地区,内陆并不容易得到,需要人携带到内陆或者交换到内陆,数量上的稀少保证了贝自身价值高昂,可以担任“货币”这一角色。
三、贝的外观尺寸小巧,易于携带,花纹美观,适合佩戴。被作为信物(崇拜)或饰品(佩戴)或货币(交换)都是恰到好处。
四、海贝币在使用中安全稳定,不容易被造假。试想一下,如果要对海贝币造假,无非两种方式:第一,找相似的材料来造或者找其他贝壳替代(这个在过去是不可能的,现代的技术都做不到100%相似)。第二,去东海或者南海捡海贝。不论哪种方式,当时生活在济阳地区的先民们都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