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89 更新时间:2020-05-25

门传华: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23岁,他怀着一颗保护农民庄稼的纯朴之心,在老家回河赵家村当了一名义务虫情测报员,执着及时准确测报,被大家赞誉为“治虫能手”;26岁,他被农业局聘为临时工植保员,痴迷歼“敌”稳准狠快,被人们称赞为“年轻植保行家”;30岁后,他入党、提干、晋升为农艺师,成为辖区屈指可数德才兼备的“植保专家”。而今,他已年逾古稀,仍宝刀不老,孜孜不倦地奋战在植保一线。他,就是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数十项荣誉称号的济阳区农业农村局原植保站长、副局长门传华。

提高素质  自掏腰包“聘老师”

        初见门传华时,他正弯腰麦田,抹着汗水调查病虫,满身尘土,两腿草屑,皮肤微黑,额头悬浮一道道泥印,根本不像拿退休金的老干部,更像一位地质学者。今年72岁的他,看上去要比他实际年龄大得多,难怪不少人称他“老门”“门老”呢。“我本就是位学者嘛,整天学呢。可我只不过是保护农民庄稼的学者”。老门不乏幽默和谦虚。“但这‘保护’学问可大着哩,没本事,庄稼就会受损失,我不能失职呀。”
        他初中文化,干乡村虫情测报员只不过是位“憋木匠”。到农业局植保站工作后,感觉压力很大。他想,要达到病虫草鼠害预报及时准确,高效防治,光凭工作热情和干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他拿出当时一年的工资“聘老师”——买了500多本大中专教材和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病理学、昆虫学、药理学等专业书籍,还先后向同事借阅350多本次相关书籍,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努力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随后他又报考了农业广播学校、山东农业大学,拿到了专、本科文凭。专业技术水平随之扶摇直上。整体素质的提高使门传华成为了及时准确测治病虫草鼠害的行家里手。他推广实施的《小麦、玉米田化学除草》《棉铃虫统防统治》《科学防治农田害鼠》等项目也分别获省市大奖。他因此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棉铃虫三年治理先进工作者”,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精准测治  心花向着农友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植保站长,要和农民心贴心,这样才对得起党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短短普通一句话,透视出了门传华的内心世界。
        前些年,全县红缘灯蛾发生危害严重,为摸索其发生发展规律,他对此虫进行了专门的饲养观察,喂虫子的难度远远超过养鸡喂猪,稍一疏忽,将会前功尽弃。为观察其产卵习性、落卵量、幼虫蜕皮及龄期进展规律,他常常守在饲养笼边,整夜不睡。通过一个多月的悉心观察和大田调查,终于摸索出了红缘灯蛾的发生特点、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为有效地控制红缘灯蛾危害提供了可靠依据,填补了我省该虫资料的空白。为观察地老虎成虫发生规律,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每天晚上7点半至9点,他都到田间调查发蛾量。那时,植保站条件很差,没有病虫观测圃,只能借助村里葱地。有两年观察点设在索庙辛官屯,每晚骑车往返10多公里,白天做其它业务,晚上准时到观察点观测,在葱地一蹲就是2小时,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准确记录了各种数据。
        随着地膜覆盖棉田面积逐年扩大,棉田杂草种类多,密度高地膜棉田除草难问题尤为突出。为此,老门试验了50%乙草胺地膜覆盖麦套棉化学除草,示范、推广面积达50多万亩,大大减少了农民除草用工,提高了除草效果,降低了防治成本,提高了棉花产量和品质,该项目获县科委一等奖。
        “我多辛苦些,农民就少走一些弯路”。为掌握全县各种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发展规律,及时发布病虫预测预报,有的放矢地指导大田防治,老门坚持长年深入田间地头,系统观察病虫草鼠害发生、发展规律,为适时预测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每年根据农时季节病虫草鼠害发生情况,结合作物布局、气象条件、参考历史资料,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关情报,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年发布各类情报30多期,5000多份;编发防病、治虫、灭鼠、化学除草单行技术资料10期,6000多份;举办县、乡、村植保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骨干2000多人次;举办广播、电视讲座6期,召开地头防病治虫现场会20多次,每年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

为党工作  危及生命不下岗

        “为农民服务,要不得丝毫马虎,必须始终坚持苦干巧干”。老门说,大种棉花那几年,每年6至8月棉铃虫发生期间,他每天清晨4点到6点坚持趟着露水到田间扑蛾,观察发蛾始期、始盛期和末期,系统查卵、查幼虫,风雨无阻,致使衣服湿透,浸渍得腿脚生疼,却从不退缩。1986至1989年,全县发生鼠害。为调查鼠情,摸索田鼠发生规律,老门每年都带领几名年轻同志夜间奔赴仁风、曲堤、垛石、新市等乡镇设夹调查鼠情,早上及早收夹。有一次,老门过度劳累,回局走到县电影院,觉得天旋地转,同志连忙把他背回家,服药后歇息一夜,第二天就又去了垛石,那一夜在顺徒骇河2里多地的堤旁设夹150多只,他头晕眼黑晕了好几次。但通过辛勤劳动,积累了大量灭鼠技术资料,控制了田鼠危害,他开心地笑了。
        1990年至1992年,县域小麦锈病、白粉病、蚜虫大发生,老门整日呆在田间调查病虫发生情况,试验筛选对路农药,骑自行车到各乡镇田里巡回检查,直到“全歼”,每日往返行程100多公里,屁股上磨起两个大脓疮,时间一长脓血齐流,分管农业的县领导几次劝他去医院治疗, 但他考虑到当时正是防治关键时刻,控制后他才去了医院,疮部已感染,作了手术。
        由于常年负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老门接触农药太频繁,曾两次急性中毒,好在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但接连多次慢性中毒,折磨得他浑身无力。有几年6至8月他常常头晕脑胀、神志不清,为此,他曾到济南各大医院就诊,但疗效不佳,却一直坚持带病工作。有年7月的一天,他到棉田调查虫情,由于病情加重,加上天热,他两次晕倒在田间。头脑清醒后,仍咬牙坚持着查完定点,晚上整理出调查情况,及时发布预报,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发生和危害。

坚守初心  强忍病痛疾奔忙

        53岁那年春天,门传华内退了。同事们忧喜参半,舍不得他走,却为他高兴:“您真的太累,总算熬出来了,也该休息休息了。”老门只是微微笑着。这些年来,他为单位,为农民做得太多,太累了,是该歇歇脚了。可老门从没想这些,总感觉自己做得太少,党和人民给予他的却太多……
        “内退休毕竟还没办手续,即使真的退休了,思想也不能退休,党员的义务永远不能丢啊!咱过上好日子,还不是亏了共产党,咱可不能忘本呐!”推下饭碗,门传华就骑自行车到麦田转悠去了。了解内情的人都说,“老门是在拖着残腿硬撑哩”!原来,他青年时为生产队打机井右腿受伤,没处理好,一直疼痛。后来在防治庄稼病虫害的风雨中腿又几次摔伤,愈来愈痛,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更加疼痛了。可他内退后,更加忙碌了,直到正式退休,他一刻也没闲着。
        2013年7月的一天,他监测到城区路边法桐发生了悬铃木方翅网蝽,就立马吃力地骑自行车挨个找到门前“五包单位”,又找到城管,反应情况,告知危害和防治办法,才放心地离去。近几年来,他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跑遍了全区绿化片区、苗木基地、和围村林带,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所到之处各种病虫害发生。
        他从未想过为自己做点什么。他始终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为农民做新贡献,而且分文不取,连喝的水都是自带,一干又是18年。“我决心为农民服务一辈子,”门传华说,只要身体允许,一定坚持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