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48 更新时间:2020-07-01

解开溥仪沈阳机场被俘之谜

        1945年8月19日,前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及其随行人员在沈阳机场被苏军俘虏。对此,当事人的回忆错乱矛盾,史学界的记载大多模糊笼统。本文通过各种资料,力图还原事件的真相。

赴日避难,非溥仪所请

        1945年8月9日,苏军对日开战,关东军随即挟持溥仪“迁都”通化。根据日方材料,8月14日,关东军向东京提出“溥仪希望前往日本避难”,征询政府、皇室的意见。裕仁天皇的回复模棱两可:欢迎溥仪来日,但战后日本皇室很可能被盟军总部支配,很难保护溥仪周到。不久,关东军干脆直接打电话通知内阁:溥仪将于8月20日飞抵东京羽田机场。
        上述材料反映出赴日避难一事,溥仪提议在先,关东军运作在后。其实,这不合逻辑,8月14日,日本尚未宣布投降,伪满洲国也未垮台,溥仪还没有避难的前提。退一步说,按传统价值观“国君死社稷”,溥仪怎敢在8月14日就向关东军提出放弃“职守”的请求呢?况且,日本自身难保,怎能为往日的傀儡提供庇护?
        对此,溥仪心知肚明:“即使逃往日本、结果它还不得乖乖地把我交到蒋介石之手?反正是“死”字已经注定在等着我。”所以,博仪即使走投无路也不愿流亡日本。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赴日避难是关东军的安排,他接到通知的时间是8月15日中午后,因怕被杀灭口,所以“连忙点头称是,装出高兴的样子”。
        应该承认,溥仪的说法是可信的,因为这一说法形成于战犯管理所侦讯的压力和战犯们互相检举的特殊环境下。日方的材料只能证明早在8月14日,关东军就冒用溥仪的名义与其政府、皇室交涉。

关东军把溥仪算计到家了

        关东军为什么要将溥仪送往日本呢?是因为溥仪还有利用价值。自从苏军发起迸攻,关东军就控制了伪满银行的全部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但伪满表面上还是一个“国家”,从银行提取大宗款项,尤其是存款准备金,总要有一套手续和一个说得过去的名目。
        如今,关东军找到了这个“名目”,就是溥仪赴日避难期间的“生活费”。他们以此名目提出了伪满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共计3亿日元,运往日本。必须强调的是,当时的日元非常值钱,1935年,日本以伪满名义收购苏联的“北满铁道”,上千公里的线路及其车站等附属设施总共折价1.4亿日元。以此衡量,这3亿日元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的财富。
        1945年8月18日清晨,关东军高参吉冈安直前来,向溥仪通报了去日本的行程安排:当晚乘火车前往通化,明早在通化机场起飞前往沈阳,然后在沈阳换乘大飞机前往东京。为什么不能直飞?吉冈安直的解释是,通化机场太小,不能起降可以直飞的大飞机。
        此时,溥仪和吉冈并不知道,通化机场向关东军司令部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沈阳已不安全,建议将溥仪空运至平壤,然后换机飞往日本。但奇怪的是,这一合理的建议却被关东军司令部一口否决。
        就在溥仪一行飞往沈阳的同时,苏军的三架运输机也从通辽机场起飞飞往沈阳。原来,苏军决定于8月19日分别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空降,做象征性的占领。这样,降落沈阳机场的溥仪一行和吉冈被苏军抓获,押往苏联。据溥仪后来回忆,当眼见苏军士兵时,“这时我的心情,觉得平稳起来,我明白,我可以不去日本了”。
        其实,早在8月17日,关东军就通令全军,向苏军缴械,随即与苏军建立联系。如果没有关东军的同意和配合,苏军敢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空降吗?
        合理的解释是:将溥仪送到沈阳,交给苏军,借刀杀人,日本就可以合理侵吞3亿日元“生活费”,搭上个吉冈又算什么!(摘自《同舟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