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格外重用张良
陈胜义军失败后,张良拉起百十来人的队伍,准备去投楚王景驹,结果路上遇到了刘邦,就归顺了他。一心为韩国复仇的张良为什么会归顺刘邦?刘邦又为何格外重用张良呢?
关键时刻,出谋划策
张良虽愿为刘邦效力,但心中还存着复兴韩国的情怀。项梁在薛地拥立楚怀王后,张良趁机劝说项梁同意立韩成为韩王。此后随着战争的深化,韩王渐成刘邦附庸。张良圆了复国梦,从此一心一意为刘邦服务。
作为刘邦的高级参谋,张良总能在关键时候给刘邦指点迷津。比如楚怀王确立“先人关中者为王”的政策后,刘邦为避开重兵把守的函谷关,决定绕道南阳从武关进人关中。南阳郡守坚守宛城,刘邦就想绕过宛城。张良劝止说:倘若现在不攻下宛城,一旦宛城守敌从背后夹击,将是很危险的!他建议刘邦佯装撤军,然后连夜率军抄小道返回。刘邦依计,果然宛城举城投降。最终,刘邦得以最先人关中。
进人咸阳后刘邦想留在咸阳秦宫享受,樊哙劝他不听。张良对刘邦说,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您才能来到这里。应把抚慰人民作为根本,不应享乐。刘邦于是率军返回灞上。
举重若轻,化险为夷
刘邦入关后,封锁函谷关,项羽怒而欲攻。危难时刻,张良的人脉救了刘邦。项伯连夜给张良通风报信,然后张良陪着刘邦赴鸿门门宴。没有张良,刘邦连向项羽申诉的机会也没有;鸿门宴陷入僵局,是张良让樊哙闯进去,缓和局面;刘邦从鸿门宴借口逃脱,又是张良善后。
项羽戏亭分封,张良又积极联络贿赂项伯,为刘邦要到汉中的封地,使刘邦再入关中有了跳板。刘邦去南郑就封,张良又建议刘邦烧掉子午栈道,以此迷惑项羽。刘邦重人关中时,也是张良写信迷惑项羽:汉王失去应得的封职,想要得到关中,一实现先前的约定就会停止作战,不敢东进了。
韩信讨封时,刘邦觉得韩信有乘人之危之嫌,刚要拒绝,张良和陈平赶紧暗踩刘邦的脚,刘邦马上醒悟,同意加封韩信为齐王,避免了韩信倒戈的最坏情况发生,化险为夷。
运筹帷幄,明确战略
张良的运筹帷幄,集中表现在他为刘邦所做的三大战略规划上。
下邑画策 刘邦统率56万 售诸侯军,被项羽3万精兵突袭大多败,刘邦一路狼狈奔逃,。直到下邑才安定下来。张良提出,第一步策反英布,这可削弱项氏集团,威胁项羽大后方;第二步拉士龙中间势力彭越,可破坏项羽的后勤保障,使项羽腹背受敌;第三步放手重用韩信,开辟北翼第 士二战场;第四步,刘邦自己正面马且敌,牵制项羽。事实证明,楚汉目争正是完全按照张良的下邑可策进行的。
借箸代筹 项羽急攻荥阳,刘邦难以抵挡。这时郦食其提出分立六国之后以树党援的建议,刘邦认为可行,命人刻制诸侯大印。张良从外面回来谒见刘邦,借筷子说明形势,提出不能分封的理由。刘邦听了,立即下令销毁那些印玺。“借箸代筹”这一成语典故后世成了为帝王扶危济困、筹划良策的代名词。张良这时已经走出了复国情结,他已经看出来,天下大势在于统一,分封思相和做法都已落伍。
定都长安 刘邦称帝之后,一开始定都洛阳。结果齐人娄敬面见刘邦,说关中才是定都的形胜之地。但包括刘邦在内的功臣集团都是关东人氏,他们都想离家近些。
关键时候,刘邦又问计张良。张良说:洛阳中心地区狭小,田地贫瘠,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而关中地区东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有胡也草场畜牧的地利。倚仗三面险要的地形防守,只用东方一面来它制诸侯。听了张良的话,刘邦即决定定都关中,营建长安。(摘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