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招商环境 提升服务效能
——访区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 艾军
今年以来,区投资促进局聚焦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按照全区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部署要求,不断创新举措,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近日,记者就区投资促进局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方面所开展的工作采访了区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艾军。
记者:近年来,我区深入打造“投资济阳·快乐体验”招商品牌,围绕“集中攻坚年”、“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年”,推出了包括“最多跑一次”、“拿地即开工”、“企业宁静日”等重要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那么,区投资促进局在落实提升营商环境方面都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艾军:今年以来,区投资促进局紧紧围绕“加快推动济阳向高质量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理念,在“双招双引”工作中强化“经济发展服务生”意识,注重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众多优质企业落户济阳。具体来讲有:
一是项目招引突出“更新、更强”。1-6月份,全区共签约项目39个,总签约额578.18亿元,其中过十亿项目12个,过百亿项目2个。今年签约项目的质量普遍较高,如长保新能源汽车项目、交运怡亚通供应链中心项目、丁鼎陶瓷项目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纷纷落地。二是争当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生”。安排业务骨干担任“外资服务大使”和“精准助企千户帮专员”,定期到开发区和各镇(街道)辖区内企业走访,对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作为、靠前服务,积极协调相关服务部门,切实解决企业难题。三是强化政策导向。优化整合省市现有“双招双引”政策,认真落实好支持企业发展各项政策,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提高扶持政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四是强力推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为切实解决辖区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助力企业发展,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解决民营企业土地房屋产权历史遗留问题的指导意见》(鲁自然资规〔2019〕3号),由投促、自然资源、住建、工信、行政执法、审批、环保、应急管理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办公,共摸排出符合办理条件的企业124家。按照分期分批、压茬进行的原则,先后将103家遗留问题企业纳入办理程序。
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在全区“双招双引”工作中涌现出了人人争当“经济发展服务生”的生动典型,凝聚起了“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人人维护营商环境”的强大正能量,让“投资济阳、快乐体验”品牌效应持续放大。
记者:面对今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区投资促进局是如何服务企业发展的?
艾军:在服务企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点对点服务企业,面对面解决难题。尤其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针对企业在复工复产中面临的难题,提前与企业进行沟通,预想可能出现的设备、原材料、防疫物品和资金等问题,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提前介入,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我们先后为顶津、迈大等企业克服疫情期间人员隔离限制,通过网络及代办等手段完成增资手续;协调中国银行、齐鲁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金罐包装解决流动资金缺口问题;为旺旺、统一、迈大等企业解决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短缺问题;全程协助京东大药房总部项目“容缺受理”,顺利办理了药品经营许可证手续。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2月13日开始,旺旺、统一、顶津等重点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企业生产全面复苏。一系列的贴心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了很好的营商环境,也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
记者:下一步,区投资促进局在强化公开承诺、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效能方面有什么举措呢?
艾军:今后区投资促进局将继续致力于营造“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人人维护营商环境”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打造公开公平透明的招商服务环境,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不断完善服务机制。通过开展领导包挂产业等形式,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进一步破解“双招双引”工作中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服务响应不及时等制约营商环境提升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简化办事环节和手续。进一步加大企业帮扶和支持力度,对已签约和落地的项目全程实施“盯紧靠”和“贴身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后顾之忧,真正让营商环境成为我区最大、最持久的招商优势和城市名片。三是提升外资服务水平。认真开展实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大使制度,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开展全方位的贴心服务,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夯实引外资稳外资的基础和保障。四是完善服务平台。优化提升“投资济阳”公众号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各级各部门涉企扶持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持续推动济阳营商环境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