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83 更新时间:2020-08-10

走进鲁迅故居

◎杜心鸣

        2017年国庆前夕,应朋友之邀到浙江台州、绍兴两地帮助企业做文化策划。到达目的地,第二天我立即投入了紧张繁忙的工作中,通过几天的疲劳战术,终于顺利完成任务。第四天正好双休日,按说应该美美睡个懒觉,可是我心里一直牵挂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到鲁迅故居去参观。我应该算得上很自负的一个人,崇拜的偶像没有几个,但鲁迅先生在我的心中天秤上算得上是位重量级人物。这从我的文学作品就能看得出来,如《拉水老赵》里有润土影子,《我家邻居》里也能找出祥林嫂的踪迹。
        鲁迅先生真正占据我心中位置要追朔到四十年前上世纪70年代未,我刚参加教育工作不久,就被推荐参加全地区一次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学习班,在培训中,不仅学习了古文,还系统地学习了鲁讯作品。那时对鲁迅先生,笔下的绍兴、鲁镇、三味书屋、乌蓬船,即陌生又感到很遥远。
        那时年轻气盛,记忆力也超强,时常把鲁迅作品语录精句运用到生活中去,记得一次和几个同学外出买东西,快到上课时间了,为了赶时间需要抄近路穿过一片麦田,正是隆冬时节,在麦田踏过是没有多大伤害。当快走出农田时,从远处听到一位老农大声喊:“怎么走路,哪里有路吗?”我们几个同学就背诵起鲁迅精典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伟大的人物毛泽东对鲁迅评价极高,超出对任何人物的评价,称他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并自称“贤人”,“是圣人的学生”在古今文化人当中,无出其右。这也就是他老人家提出关于意识形态领域: “文化思想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这一阶级斗争学说。这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中学语文课本里,从初中到高中六年中,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一直由鲁迅作品占领着,从初中课本《社戏》、《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高中课本《祝福》、《阿Q正传》等多篇作品,独领风骚,稳做霸主席位几十年。
        第二天一早我在宾馆吃过早饭,就急匆匆赶往公交车站牌,从绍兴上虞汽车东站坐到绍兴东站,又换乘10路公交,抵达鲁迅故里了。
        走到鲁迅故居,最为震撼的是一面长长墙上画着精美的图案: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我既兴在现场拍了几张照片。跟着人流,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到“鲁迅故居”。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我的耳边似乎还有他的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谜、给他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到一个地方,都感到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一路七拐八弯后,我们穿过了一座拱形门,游历了鲁迅儿时戏耍的天堂——百草园,现在的百草园早已分不清哪棵是高大的皂荚树,哪棵是结过桑椹的桑树,只有一堵半人来高的泥墙,想必就是当年鲁迅拔何首乌弄坏的墙了……眼前的一片萧条荒凉,丝毫没有让人产生凄凉之感,反而勾起了我无尽的遐想:在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绍兴,竟然还保存着如此古老悠远的历史风貌,到底是绍兴的现代化留住了文化历史,还是绍兴的文化历史促进了现代化……
        我最急于想看地方还是久负盛名的“三味书屋”,于是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的描述去感受他当年读书的氛围。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是在揭示读书的真谛吧。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搜索着鲁迅的声息,这里是鲁迅成长的摇篮啊。 
         跟随着人流,我步入了鲁迅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纪念馆门口左侧用石雕刻着鲁迅先生的座右铭“横眉冷对千夫指,府首甘为儒子牛”,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满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现代展馆。而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到先生坐像前,毕恭毕敬的鞠了三个躬,并站在右侧同先生的塑像合了个影。
        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阵阵波浪,为鲁迅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所感动…… “乌毡帽,乌毡帽……”各路游人禁不住驻足停留,来两串臭豆腐,戴一顶乌毡帽,用心体会着这浓郁的水乡风情。作者系文化和旅游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