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81 更新时间:2020-08-20

黄河情愫

李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我的老家在黄河滩区已经600多年历史,近年得惠党的脱贫好政策,全村整体搬出滩区,移出大堤外,住上了楼房。搬离滩区之前,全村的房舍离河边300来米。搬后,虽离河边远了些,但仍在黄河之畔。作为名副其实的黄河畔人,接受过黄河水灌溉农田和水路运输的馈赠,见过河中白帆点点,群雁栖息,家家户户修房台,壮观大柳树的美景以及“小组子”渡河抢粮,四八年为解放济南送粮的船队……。有些细节虽记忆模糊,但一点一滴都是美好记忆。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是那黄河的脾气,它那时竟不顾一切的冲破堤防,不止一次地淹没我们的村庄和庄稼,每年的夏秋两节,它波浪滔天,村里的人就担惊受怕。笔者目睹过村民焚香烧纸的祈祷,也曾做过张着大口的黄龙把全村人都吞噬的恶梦,脑海里时常闪现出村民因黄水淹没,颗粒不收,被迫流离失所的情景,那些老人从来都有讲不完的黄河故事。
        1949年,我13岁,第一次见黄水淹没我们那个滩。之前,全村人为护住满坡的庄稼,曾日夜奋战修起一道小堰,而且日夜坚守看护。哪知,一天夜里,村里报惊的锣声突然想起,相互敬告不要外出,护好自家房台的喊声此起彼伏。也就一袋烟的工夫,低洼处和湾里就先灌满了,发出呼呼的巨大响声。黎明,村内安静下来,只见眼前一片汪洋,比屋顶子还高出好几倍的柳树只露出一个树头,在洪水中无可奈何的等待救援。水面上漂浮着木头、杂草、柴火垛等物;村子在河水中、黄河道拓宽了一倍多,水连天、天连水,突然增宽了的水域、一眼望不到边。半个月后,大水慢慢消退下去,村内尽是积水和泥泞,出不去、进不来,仍与外界断绝着来往、家家户户忙着整理修复被水冲垮的屋和墙。趁一天,天气晴朗、跟着父亲、踏着泥泞到地里去捞庄稼,哪知,那玉米、地瓜都已烂在地里。满坡的秋粮,一无收获,村民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明年,便四处讨换大麦种子,踏着冰冻,人拉犁,将麦种犁沟在泥中……
        1958年那次大水,我远在他乡,据说比上一场水还猛,村民们虽也遭受了经济损失,但政府及时将所有村民转移到大堤外的各村,人的生命得到安全保障。
        1979年又发大水,我们那个滩区又被淹没,但笔者被分配到现在仁风的王圈公社四合(村)去做抗洪和动员群众转移工作,虽日夜牵挂,却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大汛过后,方知一领导同志是如何动员全村所有的人转移出村的。后来的若干年,我都会被防汛指挥部安排到一个险洪区工作一段时间(主要是后勤)。还赴齐河参加过两期黄河展宽工程(主要搞工地战报宣传)。1967年,为清理“船贷”,还曾在小街子河段,因黄河枯水机船搁浅,在河中的船上渡过一个“5.1”节之夜 。因为与黄河有缘,根植黄河、不离黄河、与黄河永久相伴,曾为某宾馆起名为“望河楼宾馆”,本人的字为“黄河纤夫”,书房为“纤夫斋”……
        小时候,只知道村东头有条挺宽的大河——叫黄河,都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它往哪里去,直到上了学,才渐渐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也才知道,有好多好多的人,一辈子都没见过黄河,是一辈子追求的梦想,而自己却能与它朝夕相处,天天生活在它的身旁,庆幸自己自豪的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黄河畔人,享受到这样得天独厚的荣耀。
        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所以国人称它为“母亲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系列盆地的玛曲,由此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五大长河,是中国第三大长河。《汉书·沟洫志》曾曰:“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它不仅仅是条大河,因为它同属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等均为同一黄金的象征。加之,它所流经的地区、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所以又尊称它为“圣河”。说到它的性情,更令人称奇,看,它到了陕晋地区,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咆哮而去,开创了举世闻名的壶口瀑布,成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到了河南,小浪底风景区成为黄河历史文化最集中的代表,其中以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等。历史上,不少诗人、墨客、描述和赞美黄河的也不胜枚举,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曰龄)“黄河南岸是吾蜀”(杜甫);“黄河水白黄云秋”(白居易);“黄河欲尽天苍黄”(李商隐);“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不胜枚举的千古诗句表达了国人对黄河的深情。可以说,黄河母亲的甘甜乳汁不仅孕育了中华儿女奋发有为的风貌,它的精神还激励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品格,它为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发展提供了无比崇高的文化财富。
        当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曾做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提示”,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2019年9月,习近平主席又亲自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谋千秋大计的恢弘视野,谋永续发展的非凡智慧,谋民族复兴的强烈担当。这既是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科学抉择,也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有利于构建起“南北呼应、东西交融”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对中华民族复兴,对中国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济阳,地处黄河之滨,要在服从、服务、融入国家战略、国家大局中展现济阳担当,做出济阳贡献。这既是光荣的使命,也是重大责任。理所当然的要扛大旗,唱主角。
        六月天,市委领导为向黄河领域国家中心城市进发,冒着酷暑,组团到郑州、西安考察、协作交流、联动,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组织专家论证、规划、设计、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河道的排污监管,全面推进黄河沿岸的综合治理和景观建设,为市民打造更多亲近黄河、了解黄河、感悟黄河的场景,将聚焦横跨黄河两岸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构建蓝绿引领、生态优先的城市空间格局,建设独具特色的黄河生态景观风貌带,探索城河共融的未来城市样板,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群众的生态河、景观河、幸福河。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市委又鲜明的提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建设黄河北岸主城区,现在已经全面起势,大抓跨黄河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行政、科技、教育 、医疗、文化公共资源向先行区布局,推动济阳加快融入主城区。所有这些,一定会给济阳带来重大利好机遇。但亦应看到,利好机遇是有竞争的,不会是等来的,谁能从中突围,当龙头,作示范,实现“进位”,这就看本事了。
         济阳,面临着这样的大好机遇,既不要无动于衷,更不要迟迟按兵不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至理名言,实实在在的开始抓紧抓实,以坚实的步伐,跑步迈进这一宏大的工程中去,登高望远,乘势而上,担当起“北起”的使命,以高质量的工作态度和方法,紧紧抓住各方面的建设项目不放松,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推动各方面成果在济阳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充满希望的济阳大地,出现更多的特色亮点,演绎出新的精彩。
        济南发展面朝北、黄河两岸尽朝晖,当人们听到将黄河生态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无不欢欣鼓舞,群情振奋。共同的心声就是:党系民生谋大计,关注黄河立壮志,岁岁安澜创奇迹,幸福万年人欢喜。都表示要充分利用济阳独特优势,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发展黄河文化,文旅兴城,创品牌,把握趋势,抢占先机,主动作为,只争朝夕,在广泛听取采纳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考虑搞些当地黄河博物馆、演艺活动,考古、笔林、书画、农家乐、农业观光、名优小吃、曲艺、歌舞……等。当然,一定是名优、独特、新颖、叫得响、游客群众都十分喜爱的项目。总之,要围绕黄河做美城、靓村、兴业的文章;做与黄河、与泥土血脉相连的文章;做与休闲、养生、文体消费等方面的文章,使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舌尖文化,休闲文化都更加好起来。延伸衣食住行游购项目,打造一个更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真正使黄河活起来、动起来、联起来、通起来。以坚定的决心、积极的行动、有力的措施、毫不含糊的一抓到底,以实际行动体现济阳应践行的使命。抓不出高质量成果决不罢休。人民群众没有获得感、幸福感决不罢休,努力实现善美济阳、活力济阳、绿色济阳,文化济阳,幸福济阳,切切实实当好新时代黄河生态建设中的排头兵。可以相信,一个更加辉煌的新济阳即将到来,不只是未来可期,而且指日可待。
 作者系济阳区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


范继国  摄

李兆勇 摄

齐志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