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10 更新时间:2020-09-04

七夕诗话

        汪曾祺说:“民俗,是一乎民族的集体抒情诗。”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品读诗人对七夕的描写,不难看出:文化的传承,美好的愿望、浪漫的情愫、爱情的忠贞,应是七夕的主题。

诗经·大东(节选)  先秦  佚名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是最早出现牵牛织女记载的一篇长诗。诗中提到了牵牛和织女,还只是作为两颗星宿来写的。诗人面向灿山星空驰骋想像,把天上的织女星想象为一个织布的织女,把牵牛星想象为一个挽牛的牵牛郎,人物形象已隐现其中。

迢迢牵牛星  东汉  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非常详细、生动地描述了织女与牵牛分开之后的悲伤情绪,借此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东汉末年,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但此时牛郎、织女还都是天人。

燕歌行(节选)  三国  曹丕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受《三国演义》影响,在大众心目中,魏文帝曹丕是个阴鸷腹黑、屠戮手足的暴戾残忍之辈。读了《燕歌行》,方知他内心的柔软。在烽火连年的乱世,曹丕站在思妇的角度,借天上被迫分离的牛郎、织女来控诉抗议人间夫妇不能团聚。诗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这个声音在千年后的今天读来仍响彻苍穹。

长恨歌(节选)  唐  白居易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代,七夕成了定情的代名词。《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盛大的穿针乞巧仪式: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七月七日夜,宫女们盛陈瓜果、鲜花、酒馔,列于庭中,乞巧于牵牛、织女,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第二日视蛛网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引得民间纷纷效仿。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登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诗人生起无限羁旅之愁、去国怀乡之感。孟浩然诗歌大胆抒发个人的理想愿望,给开元诗风注入了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代神童诗人林杰一首《乞巧》浅显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家家户户的少女们对月穿针引线”的“乞巧”盛况图,表达了少女们春心萌动、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古意  唐  孟郊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唐代以后,牛郎逐渐变成了一个凡人。牛郎和织女不能渡过银河相会,只能遥遥地隔岸相望。但在有些文人墨客笔下,无需细致描摹,只用谈谈数语,便可以传递出无穷的意味与脉脉的深情。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全诗着重动作描写,将七夕女子嬉戏的欢愉和对牛郎织女爱情的神往刻画得栩栩如生。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本诗从猜测仙家的心思人手,指出有离别之苦,才有佳期之乐。然后转到描写佳期的喜庆气氛,以及期盼团圆的心情。最后想到民间风俗,问:“既奉出食品,让蜘蛛代为乞巧,那又如何答谢搭鹊桥的乌鹊呢?”

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  唐权  德舆
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
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
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
羡此婴儿辈,欢呼彻曙闻。

        作者和家人喜气洋洋地庆祝七夕,一改文人笔下七夕的愁苦离别之态。

杨柳枝  五代  和凝
鹊桥初就咽银河,今夜仙郎自姓和。
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妲娥。

        诗中所写的情境,读者们恐怕已经猜了个差不多吧。这是作者自述七夕与女郎欢游,而将女郎比作织女,攀桂树,是说诗人曾高中进士。

七夕  宋  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诗人从七夕乞巧的习俗,借题发挥来抨击人世间充满了投机取巧尔虞我诈。

鹊桥仙·七夕  宋  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联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全词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格调上用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的超凡脱俗以及卓而不群的姿态。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 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便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古时,一些少男少女还会趴在葡萄架的下面,据说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美妙动人,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以“牛郎织女”来描述夫妻的恩爱。

二郎神·炎光谢  宋  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这是一首咏七夕佳期的作品。作者一反以往七夕诗词的伤感情调,把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和人间李隆基、杨玉环马嵬死别的动人故事,演绎、融汇为一个纯情浪漫、晶莹剔透的意境,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美好祝愿和热烈向往。全词语言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情调闲雅欢娱,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行香子·七夕  宋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这首词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开头是寂静的人间七夕,结尾是风云变幻的天上七夕。全篇以描绘牛郎织女的离愁,衬出词人自身的绵绵别恨。描绘天下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于其中,以自己痛苦的切身感受深切体验为天帝所责,为天河所阻的牛郎和织女的境遇。这首词是咏七夕诗词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沉醉东风·七夕  元  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在这支小令中,作者化用杜牧《秋夕》绘制成一幅静夜(望天河)图,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风清,人们焚起香来庆贺节日。渴望着心灵手巧的女子也拿出针钱在梧桐树影下乞巧,看牛郎织女相会。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

七夕醉答君东  明  汤显祖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汤显祖的这首写给友人君东的诗,讲的是一个教人排练戏剧《牡丹享》的故事。看了台上的表演,汤显祖大失所望,为演员们不懂剧中深意而阑干拍遍,只好自己上台,亲自操檀板,教小伶(演员)演出。《牡丹亭》是描写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杰作。在古代,封建礼教“吃人”,演《牡丹亭》不易,汤显祖尽管“亲操檀板”,但深刻领会的,能有几人?

四喜记·巧夕宫筵  明  谢谠
时当七夕,天上人间。
鹊渡银河,良宵第一。

        这四句称赞七夕为“第一良宵” 的诗人 句,不仅是千百年来对此佳节的公正评价,更是对美好情感的热切呼唤。

七夕  清  林则徐
一穗孤檠对酒消,旅怀偏是可怜宵。
人间多少银河隔,乌鹊能填第几桥?

        诗人为国奔忙,身处他乡而不得与亲人团聚,联想到人间有多少“银河”把人们隔离,推己及人,反映出他的思想境界。(摘自《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