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50 更新时间:2020-09-29

太平公主曾经来过

□ 杨光路

        她们的笑声拧成了一股股绳子,向着前方齐刷刷地伸过去,张牙舞爪地要绑人。这还了得?那几个挑水的汉子,挑起木筲要溜之大吉,样子极其仓惶狼狈。侍女们暗暗发力,笑声更嘹亮了。她们的笑声夹带着几分顽皮,几分捉弄,跟在那几个臭男人的身后乘胜追击。那几个挑水的憨大头全然乱了阵脚,踉踉跄跄跌跌撞撞,东一耙子西一扫帚,肩上的扁担忽忽悠悠七上八下乱颤,木筲里满满的清水也跟着晃晃荡荡兴风作浪,一路走,一路洒……
        侍女们打了一个大胜仗。
        可是,那个告状的侍女仍然不依不饶,忿忿道:“乡巴佬,你这破地方,圣人不到,连兔子都懒得拉屎,还敢有花花肠子?看看以后谁还来!”
        “非也。”太平公主纠正道,“丫头,你呀言重了。咱们今天来到这里,是步孔老夫子的后尘呢。”
        另一个侍女插了话:“这么说,孔圣人他也到过这里呀?”
        “那是当然。”太平公主讲起她临来之前,已从济南府、齐州郡的官府衙内,调阅过此地的史志资料,自然略知一二了。
        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负责任地讲,太平公主一行现在莅临的这个地方,虽说是穷乡僻壤,但也算得上一块风水宝地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周游列国,就曾经到此一游。老人家来到临近的那个镇子小住逗留,这个小镇当时的名字已不得而知,但到了秦代才改名为著城(今济南市济阳区曲堤街道)。忽一日,外边传来刚劲威武的鼓声,随之又徐徐飘来一曲轻柔曼妙的音乐,鼓伴乐、乐和鼓,琴瑟琵琶混合交响,笙箫笛筝此起彼伏……音律婉转悠扬,曲调华丽悦耳,似天上响雷激起山涧溪流淙淙,如殿堂弹筝引来林间鸟鸣啾啾。“韶乐!韶乐!”孔夫子欣喜若狂,大声惊叹,“此乃难得一闻的宫廷韶乐啊!”如此美妙之音,却不知是谁人弹奏,又是从何处传来。惊喜之余,他又沉醉在这缭缭绕绕的天籁之中了。循着那音乐,他仿佛进入了梦幻之境,听到了声情并茂的诗词歌赋,也看见了婀娜多姿的长袖善舞……就是在著城,孔夫子欣闻韶乐大饱耳福,竟然“三月不知肉味”,留下了一段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千秋佳话。
        一个侍女若有所思,说道:“俺就是山东人,说起来俺和孔子还是百年不分的老街坊。这里也是山东地儿,孔老夫子来过俺也相信。可这地儿呀,也没别的毛病,就是太穷了呗。”
        太平公主说:“穷,那也不是生就的。他们也是我大唐的子民,朝廷岂能袖手旁观?这里地肥水甜,只要想想办法,多给予些扶助,会慢慢好起来的。”
        众侍女欢喜地拍起了手,连声说“好”。
        其中一个问道:“公主殿下有锦囊妙计呀?”
        太平公主没有作答,只是微微地一笑。那是一副让人猜谜的表情,好神秘,好深奥。

        太平公主引领着侍女们,一边在水湾岸边畅游,一边莺声燕语地说笑着。此时此刻,这群身在异乡的皇宫女子,已然少了些尊卑之分,也多了些姊妹之情。
        在她们眼里,大自然的田园风光,简直赛过了后宫的亭台楼榭和花花草草,真是既新鲜又好奇,看看哪里都好玩。面前的水湾,波光粼粼,荡漾着无尽的灵性,果然就是一道有趣的谜面。她们纷纷猜测着,水里头它到底有没有鱼。有几个侍女还争得面红耳赤,跺着脚起誓,这个说有,那个就说没有。争来争去的,也争不出个输赢。
        来到旁边僻静的林间,她们驻足停留,商议着该一分高下了。太平公主自告奋勇,当了她们的裁判。她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遂指派其中一人,到水边去打探个究竟。
        这个侍女领到旨意,扎煞着双臂活蹦乱跳,欢快得像只小燕子,一抬脚就飞出去了。她身上的裙衫迎风招展,像极了一双翅膀,又宛如一只放飞的风筝,顺着水岸的斜坡轻轻盈盈地飘了下去。站在湾沿上,微微泛起的水波拍打着节奏荡过来,如伸出的舌头一般,一下下地舔舐着岸边,快要打湿了她的绣花鞋。她全然不顾,弯下腰身,屏住气息,抻着长长的脖子,睁圆了一双杏眼,使上劲儿地往深水里打看。她的头就像个灵活好玩的货郎鼓,一会儿歪到左边来,一会儿又歪到右边去,反反复复地拨弄了好大工夫,也没看出个具体名堂。
        这侍女有些泄气了。于是她仰天长叹了一声,抱怨道:“老天佛爷呀,这么好的水,咋会没有鱼儿呢?我是连只小虾儿也没看见。”
        “水是鱼的命,鱼是水的魂。水里没鱼才怪!”等候在岸堤上的太平公主往前挪动了几步,见她那般模样顿生爱怜之意,轻声细气地揶揄道,“许是鱼儿有灵,知道你是个小馋猫,都吓跑了吧?”
        惹得侍女们都叽叽嘎嘎地笑起来。
            那侍女顽皮的性子被惹上来,站在水边直犯犹豫。我冤不冤呢,鱼儿没有找见,就这么回到岸上去,岂不是亏待了姑奶奶我这一双腿脚。“亲娘哎,这是多么清凌凌的水啊!”她赞叹着,倏地提起裙袂,将身蹲下,伸出双手要去洗漱。
        “且慢!”太平公主闲中生急,继而又转怒为喜,嗔怒道,“你这小妮子,捣什么鬼呀?村人在此饮水,你竟敢洗手,这不是祸害人嘛。”
        众侍女窃窃喜笑。
        那侍女也神秘一笑,冲着水面偷偷做个鬼脸,方才乖乖地上得岸来……

        太平公主和侍女们回到房东家,正赶上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站在天井里哭。房东两口子蹲在孩子跟前连哄带劝,可两个孩子就是不听说,仍然咧着嘴哭哭啼啼。
        太平公主走过去,问是怎么了。
        房东说:“俩孩子长了痄腮,大早晨的疼得直哭。”
        然后他就呵斥孩子别哭了,忍一忍,不哭就不疼了。可孩子们照样哭。
        太平公主蹲下身来,端详着两个孩子,心里猜着男孩也就七八岁,女孩也不过五六岁。她看到,俩孩子的小腮帮子都肿起来了。房东介绍说,这是他的两个孙子孙女,儿子和儿媳妇昨晚到亲戚家借宿去了,不远,就在邻村,可到现在还没回来。
        太平公主问:“没领孩子去看郎中吗?”
        房东告诉她,附近倒是有个乡医,他对这病也没有啥好法;再说了,这也不是啥大病,就是疼点儿,不敢吃饭,不敢说话,出不了人命的;得上了,就是不看,过个十天半月的,他们自己就会好起来的。他还说,这病隔几年就会发作一次,眼下正流行着呢,村里的孩子差不多早晚都得轮上一遍。
        太平公主很是吃惊:“竟然这么严重?”她转身对侍女道:“快去传御医来!”
        有个侍女慌慌张张地跑了出去。
        对痄腮这种疾病,太平公主以前听御医提起过,多多少少也了解点儿。痄腮,中医上叫作邪犯少阳症,是因为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而引起的时行性疾病。症状为轻微发热恶寒,腮部一侧或两侧自耳下出现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伴有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此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冬春两季易于流行,一般在少儿群体中传染,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惊厥的变症。
        不一会儿,老御医提着一只古铜色的木盒子,从外边一溜小跑着赶了来。大家一起进了屋里。老御医给俩孩子一一看过了肿胖的腮帮子,确诊就是痄腮病。老御医却面露愧色,道出了实情:“因为此病一般发生在小孩儿身上,来时没有准备治疗此病的药物。”
        太平公主问:“那怎么办呢?这可是传染病,我们走了会不放心的。”
        老御医回禀:“我还是开副药方子吧,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一准管用,药到病除。”
        太平公主又问:“药好抓吗?”
        “好抓好抓。都是常见药。”
        “也只能如此了。”太平公主表态,“就按御医说的办吧。”
        老御医当即写下了药方。药材有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连翘、金银花、板蓝根、夏枯草、赤芍、僵蚕。另外他还写上了两副备用药,叮嘱房东可根据病症表现,用药时酌情加减。若是咽喉肿痛呢,就加上马勃、玄参,清热利咽;若是伴有纳少、呕吐的症状,就加竹茹、陈皮,清热和胃。
        末了,老御医还问了房东一句:“老兄,你听明白了吗?”
        房东一哈腰,回道:“御医大人,俺听明白了。”
        太平公主让随行的女官将药方誊抄到了一个大竹简上,很像一挂小帘子。她又差人把大竹简悬挂到了大街当央的一面屋墙上。一时间,人们陆续赶到大街上来抄写药方,要给长了痄腮的孩子去抓药。
        老御医受太平公主的差使,也来到了人们中间,一遍遍地讲解着痄腮病的预防和医护知识。人们听得一清二楚,如果发现痄腮患儿,要及时隔离治疗,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患儿发热期间,要卧床休息,居室内空气要流通,还要避免受凉,复感它邪;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性的食物……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纷纷连声道谢。
        这节骨眼上,太平公主竟然忙起来了。她又让人把前来陪同的县令传来,给他指派了一项任务。她面无表情,一副公事公办的神态,说:“村里的人常年累月喝湾里的水太不卫生,你们县衙总不能老无动于衷。要尽快给村里打上一口水井,千万别让你的子民再喝脏兮兮的湾水了。好不好?”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