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59 更新时间:2020-09-30

安睡天地间的乡音土语

——读杨光路《奔跑的拖拉机》

◎齐永山

        一部长篇,被里面的人物情节吸引着,就想着一气把它读完,已是多年没有的读书体验了。杨光路老师的长篇小说《奔跑的拖拉机》,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还重翻一遍做了些重点圈注。济阳人读济阳作家的作品,生活背景相同价值观念相通,书中每一景每一物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读着里面我所熟悉的那些带有浓浓家乡烟火味道的文字,就像回到自己家里,听老街坊评说家长里短或是拉起陈年旧事,读着读着就把自己置身其中了。
        那些年的老百姓卖棉难、交公粮不容易,我亲历过都还有点印象,读过小说中对这些场景的精彩还原,回头想想实际情形真就是那样的。看到第十一章描写的踩高跷彩排,那简直就是一份详细的说明书了,以前没少看踩高跷跳场子的,现在才从热闹中看出了门道。而看到第二十四章描写的出殡过程,那就是一本我们当地的出殡程序手册了,想入乡问俗的,只去这部小说里读读就明白了。一章章读来,可以看出作者阅历非常丰富,也是一个有心人。没有农村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来的,而不在于写作水平的高低。读这部小说就是在读自己的生活,书中所涉及的事物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憋拉气、火烧心现在家庭都还用着,蒜薹、鬼子姜人们也都常见,就是液压升降平台大家也很耳熟。
        最重要的,是在这熟悉的一切中,有我熟悉的乡音土语始终在前引导,让我细细品味着然后一路读下去。且来看两处:第十七章,为了苏星与刘念香闹离婚的事,苏济阳与高秀兰来到弟媳家,刘念香的父亲说:“这么些年了,你们还没端过你大爷大娘的碗来。”第十九章,苏济阳进城开始做生意了,有天晚上对高秀兰说:“来了这么些日子,咱还没到兄弟那里去抹个脚印呢,今晚去走一趟吧。”对于当地人,这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家常话,如果是一个没听惯我们这里方言的人,单从字面上看会不会莫名其妙?让谁来做客就是让去端端他家的碗,到某处去一趟就是去“抹个脚印”,你们济阳人真够实诚的。我们这里的方言,有其表意含蓄的一面,所以有很多像这样来自借喻的,比方说事有凑巧,就是“大尽(jīn)小尽掩的”;收支基本平衡,就是“江里来水里去”;闹情绪,就是“扭天别地”等。
        把相对于普通话常发生变音变调的方言,变成准确表意的文字,有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小说第八章,说到在我们农村主持红白事的人叫“大盹”,书中道:“这里的‘盹’字,其实是‘懂’的意思。就是说,他对红白大事那些繁琐的规程和礼仪,了然于胸,啥事儿都明白——用当地的方言说就是‘盹得’。”这解释已经很明白了,可能有人还觉得“盹”字选得不够准,可想找一个更贴切的却又不容易。当地人对方言听起来轻松,但写出来的难,即便看身边人写出的方言词句,也不一定一眼就看明白。读至第九章,看到苏济阳儿子的一句话:“二奶奶给下的‘溜溜’吃,让我吃,也让姐姐吃,还有鸡蛋。”就想啥是“溜溜”来着?“顿昏”了一下才恍然过来,小时候我们不都是吃“溜溜”吗,长大了才叫吃面条的。
        许多方言一旦用文字表达出来,拿捏不好就会失去原有精气神,能在合适的语境中把一句方言恰当地展示出来,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反复提炼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循着书中主要人物苏济阳的生活轨迹,我归纳出一段“乡音土语”集锦,也借此概括一下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哎呦他丈母娘的个纂儿,啥时候咱才能攒上一万五!”苏济阳买来一辆新拖拉机,村里人都很羡慕。苏济阳的弟弟苏星试开时差点撞到苏庆堂的孙子,街坊都说:谁要想过安稳日子,没事可别去惹乎苏庆堂那块“烂泥”。苏星接了父亲苏庆柱的班,苏济阳的妻子高秀兰把脸一啷当,黑漆着。苏庆柱见大儿媳不愿意了,急得呀,含着冻冻不说凉,光跺脚。第一次开拖拉机出门拉石头,苏济阳在饭馆里让妻子点菜补补身体,高秀兰撇嘴笑了:“还跟我玩儿这些虚情假意,你补个茄子。”因为苏星不帮哥哥卖棉花,高秀兰跟公婆闹,婆婆说:“没见过你这户的!”苏济阳打了高秀兰,高秀兰娘家哥哥来劝:“咱可不能整天价打仗聊生的,不过日子了呀。”苏济阳答应领头村里的高跷队,高秀兰怕误了挣钱,说苏济阳:“你图麸子图面啊?”苏济阳想进城开农机门市要贷款,可他银行里连个“小砍草的”都不认识,就找到胡乡长,胡乡长没迭当地下茶喝水,便领他去了乡农信社。但苏济阳的生意一直烟烟熏熏的。弟弟苏星下岗, 他要自己回老家包块地种,那就费煞个劲了,苏济阳便让弟弟种他的地。父亲病危,苏济阳要送去医院,他娘说:“送老的病,就别去花那个愚钱了。”苏济阳的生意越做越好,苏星却越过越出溜了,他就掏钱为弟弟家购置了一套大型联合收割机械。
        方言都是自带乡土韵味的语言,方言说给自己人才最好听。读着杨光路老师《奔腾的拖拉机》,便读出了老乡见老乡的感觉,就是那种梦境中遇见故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感觉。作者所创造的苏济阳这个人物,大部分活动范围就在闻韶圣地周边,他务实肯干、重情重义,正是我们善美济阳人的一个典型代表。这部小说从文字表现到内在气质,作者用我们这里农村人特有的俗言俚语和情感尺度一以贯之。在我看来,乡音土语就是某地之所以成为某地的标记,是安睡在那片天地间的精灵,在那里土生土长的这些普通百姓就是守护者。作者单位:姜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