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21 更新时间:2020-10-09

太平公主曾经来过

□ 杨光路

        县令立时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噗通跪倒在地,连忙磕了三个响头。他浑身哆哆嗦嗦如筛糠,也不敢抬头,面朝着地面,结结巴巴地发誓效忠:“下官有罪!请、请公主殿下……饶、饶了下官!下官保证,在、在麦收之前,一定让父、父老乡亲喝上……清凉甘甜的井井井水!”
        “不必这样。我呢,没有给你治罪的意思。”太平公主乜斜他一眼,脸上浮现了笑容,又说,“我听说,你在这里干得还不错嘛。”
        县令自责道:“下官失察。下官失职。下官知罪。下官忠心朝廷,一定让公主殿下满、满意!”
        “你起来吧。”太平公主说,“那——我可就等你的好消息啦。”
 


        唐诗曰:“奔波急王程,一日千里路。”
        对于朝政在身的太平公主来说,村里的人脾性再好,田园春光再美,这里也不是久留之地。
        马上就要同乡亲们说再见了。太平公主为答谢房东的热情款待,让侍女取来了一件皇室宝物。这是一柄金属锻造的“如意”。它有一尺多长,一端为弯曲的手掌形,另一端则镶嵌着一只如意,还系着两枚金灿灿的黄线穗子。乍一看,它酷似一把宝剑。
        太平公主对房东说:“老乡,给你们添麻烦了。”
        房东点头哈腰说:“不麻烦不麻烦,应该的应该的。委屈了公主,俺们心里好不安呢。”
        “这个小物件,就聊表心意吧。”太平公主转而笑笑说,“老乡啊,这如意,你可是用得着啊,嗯?”
        太平公主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掠过的那层笑意极其真诚,似乎还夹带着一丝狡黠。她大概是想起了房东大早晨起来在老枣树底下蹭痒痒的情景。
        房东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她把如意赏赐给了房东。
        如意是个什么玩意儿呀?说白了,它是一种供人用来搔痒痒的工具,俗称“痒痒挠”。如意,在中国古已有之,至唐朝时期已在大部分地区流行,朝廷和民间都在用它,且男女老幼皆宜。就连庙里的和尚,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手拿一柄如意,上面记有他们的经文,一旦忘记了就瞄上一眼,以作提示。据史料记载,如意大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在民间又称作“搔杖”。它的柄端呈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有的,还在手柄的另一端打制上小玩物,一般状如心形,因而得名如意。至南北朝时,人们对此物的称谓就五花八门了。
        可太平公主所赉赏的这枚如意,绝对与众不同。那是一件用黄金制作的宝贝。所以房东一家在得到太平公主的恩赐后,自然是连连叩首,千恩万谢。
        车辇已经备好,太平公主即将动身起驾。这时候,管马的御者前来禀报,御马都刚刚吃饱,请求饮了马再启程。但没有得到太平公主的恩准。因为她知道,要饮马就只能去水湾里用水,那样岂不扰乱了村民们的正常生活。她来到村里借宿,已经给村民们增添了许多的麻烦,临走了可千万不能再留下哪怕是一丝一毫的遗憾。否则是对子民的亵渎,甚至是作孽。
        听说太平公主就要告别村庄了,全体村民再次倾巢出动,都赶去为她送行。大街上,人们急匆匆地往前走着,有人不解地问:“公主好不容易来一趟,咋能说走就走。她咋不多住两天啊?”旁边同样赶路的人龇牙笑了,然后又摇摇头,一脸的无可奈何。他只好回答说:“这种事儿,你咋能打听我呀?嗨,也可能,人家官身不自由吧!”
        乡亲们都到场了。太平公主十分感念热情好客的村民,向每人赐予了一只小布包。布包是金黄色的,属于皇家的专用品。大家都不知道布包里装的是什么,疑窦丛生,面面相觑。
        有个年轻的汉子,心中翻腾起一团孟浪,冒冒失失地挤过来。他一边拨拉着身边的人,一边说着“借借光,我过去”,就挤到了前面去。他分明是想问问公主,你给的小布包里包的到底是啥个,省得憋在心里闷得慌。可他刚要张嘴,就被跟前的一个老汉狠狠地拽了一把,把他拽了个趔趄。
        那老汉蹀躞着脸,低声呵斥道:“你废头啊你?不想活了咋的?冒犯公主,格杀勿论!”遂用手掌作刀,砍到了自己脖子上。
        那年轻汉子吓得一缩脑袋,又吐了下舌头,就再也壮不起莽撞好事的傻大胆儿了。
        太平公主的车队启程了。村民们相拥着送出村头,依依不舍,挥手告别。车队慢慢走远。他们迎着干燥的春风,依然伫立在村头,遥遥目送。人们看到,远去的车队渐渐变成了一根模糊的线,又成了一个大大的点,这个点又慢慢缩小,直到消失在了视线里……
        车粼粼,马萧萧——
        人们依稀听出,这是从遥远的前方传来的声音。那一定是太平公主惜别小村而惆怅满怀,才使她的长队车马吟唱出这支幽怨的骊歌吧。
 


        送走了太平公主的车队,村民们从怅然若失中蓦地回过神来,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手中的小布包。原来,所有的布包里,装的是同一样东西。但大伙都不敢确定是什么,只是看着眼熟。从模样上看,像是一种瓜果的种子,却偏偏又是黑色的,极为罕见。它到底是什么种子呢?谁又见过黑色的瓜种呢?有人说是新南瓜种,有人说是新冬瓜种,还有个人说是金子种,埋进地里它能长金蛋蛋……越说越玄乎。
        大家争执不下,有人就问一个白胡子老头是啥看法。
        白胡子老头说:“你们猜的,我估摸着,十有八九都不对。你想啊,公主赏赐的东西,那肯定是世间的稀有之物啊。说金蛋蛋那是诌瞎话,南瓜冬瓜啥的太稀松平常。噢,公主大老远地跑了来,她能糊弄咱老百姓?怎么可能!这瓜种啊,俺是打小没见过,更没种过。说不定,它就是上好的新瓜种哩!”
        “可到底是啥呢?”
        “谁知道哇……”
        人们争论得一塌糊涂。
        突然,耳边传来“嘚嘚嘚嘚”的马蹄声。人们循声望去,有个骑马的朝廷官员,扬鞭策马又返回来了。是太平公主让他速传懿旨,说临别时走得匆忙,忘记交待布包的物品和用途了。朝廷官员说,公主赏赐给大家的,那可都是优良的西瓜种啊!
        “西瓜种?”村民们大眼瞪小眼,搞不清西瓜为何物,都纳闷了。
        “西瓜长啥样啊?好吃吗?”
        “西瓜又是咋个种法?”
        “西瓜酸不酸,倒牙吗?”
        人们七嘴八舌,都想弄个明白。
        朝廷官员下了马,春风化雨般地讲解说:西瓜和黄瓜南瓜一样,也是一种瓜果。西瓜的瓜瓤是红色的,果肉柔软,汁多甘甜,吃起来特别爽口,有利于消夏防暑……
        “这么好啊!”起先那个想问公主又没问成的年轻汉子,这会儿斗胆问了一句,“公主从哪买的?她是不是种过西瓜呀?”
        乡亲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朝廷官员也笑了。
        “在哪买的?远啦。”朝廷官员抹一下嘴,笑容跟着褪去。他接着说起了西瓜的来历。西瓜起源于一个很遥远很遥远而且我没去过、就连太平公主也没去过的沙漠地区。因为西瓜好吃,很快在世界上传播开来。后来有人把西瓜种子带到了天竺国(今印度国),可不得了了,那些五大三粗的家伙,在太阳底下都晒得冒黑油了,还乐此不疲地广泛种植。又过了几百年,西瓜种子才传到了我们大唐。太平公主如获至宝啊!她发现你们这里地力肥、水质甜,正适宜种植西瓜,就把随带的西瓜种赏赐给了乡亲们。这是大家的齐天洪福啊!
        “公主千岁!公主英明……”人们振臂高呼。
            朝廷官员说:“请乡亲们也不要有顾虑,太平公主殿下班师回朝以后,自会安排地方官府到时候派人来,教给你们怎么种植,怎么管理。乡亲们就盼着发西瓜财吧……”
男女老少都激动了,好多人眼里噙满了泪花。人们又是一番依依惜别,目送着官员骑上马,朝着太平公主的车队追去。
        此时,太平公主的车队正顺着蜿蜒的道路一直向北行驶。走下几里地,便来到了一个叫西侯市的村子。御者见村边也有一个水湾,想在这里饮马。这次他得到了太平公主的恩准。这时候,那个回村传达懿旨的朝廷官员也赶了回来。御者饮完了马,他们再次启程。
        从这里,太平公主率领着她的长队车马,“吱吱呀呀”地碾轧着漫漫黄尘古道,一路北去,永远地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送走了那个策马回访的朝廷官员,村民们再次端详着手中的小布包,一阵阵暖流涌上心头,甚至有人激动得要哭。他们把心爱的西瓜种怀揣起来,吵吵嚷嚷着,要一起到太平公主的房东家,去亲眼目睹如意之风采。
主人小心翼翼地把那柄如意拿了出来。如意金黄泛亮,熠熠生辉。他双手捧着,小步挪着,把如意挨个挨个地亮到了大家面前。
        主人催促说:“大伙愿看只管看,过了这个村儿可就没了这个店儿了。往后啊,你就是给我打酒来,老夫也不让你看啦。”
        乡亲们都嘻嘻哈哈地大笑起来。
        这时候,有人伸过手去,要拿起如意,想清清楚楚地过个眼瘾。主人愣是没有答应。主人说:“兄弟爷们可别怪俺六亲不认,俺是对朝廷负责,对太平公主负责。”大家说着“咋能咋能”,只好迎着他上前凑凑,抻着脖子仔细端详。这如意,其形其状,真的也是好眼熟啊。有好几个人立时产生起了联想:你看看你看看,它和村南的水湾,一个大、一个小,可外形轮廓又是多么的相似啊!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