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杨村的“大花轿”
在回河街道中杨村,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习俗——杨家迎亲“大花轿”。
中杨村位于济阳城区以南8.5公里、黄河大堤以西0.5公里处。全村79户人家,279口人;耕地23.8公顷。相传明永乐(1402—1424)年间,杨氏先人自直隶枣强迁徙至此地,逐渐聚居为村落,取村名小杨家。大约在1930年前后,改村名为中杨村。清道光年间,村民杨乃梓、杨乃桐等一帮年轻人自发组成一支队伍,专门为本族人结婚时迎亲,气氛喜庆、场面震撼,很快在当地产生了影响。后来,这支迎亲队伍的名声传遍了周围二三十里,经常有外村人找他们帮忙,成为活跃于乡间的一道风景。在岁月更替中,他们的迎亲队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迎亲习俗,因为受到群众欢迎而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杨家迎亲队伍中,不仅有大花轿,还有乐队、轿夫、媒婆、执礼、高头大马、开道锣、开道旗、迎亲旗、园伞等一干人马,形成了规模数十人的迎亲队伍;而且在迎亲时,民间唢呐乐队全程助兴,间有轿夫颠轿、媒婆执礼等精彩表演,把各具特色的民俗展现得淋漓尽致。
杨家花轿迎亲队伍的着装素以喜庆为主调,一般选用金黄、大红、粉红三色装扮。同时,高头大马独领风骚,别具特色;大花轿披挂上龙凤刺绣的红绸缎,在迎亲队伍中鲜艳夺目,引人入胜。他们吹打着喜庆的唢呐,按照传统的风俗流程,一路演绎着祭祖、醮子礼、告假、亲迎、催状、颠轿、跨马鞍、迈火盆、拜天地、拜高堂、合卺(jin,为一种瓠〔hu〕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多做瓢。古代举行婚礼时用作酒器)酒、撒帐等仪式,展示出一幅幅婚娶风俗图,既古朴典雅又现代时尚,既欢乐喜庆又尽善尽美,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忠家爱国、敬祖尊师、和睦勤俭的传统美德教育。
杨家花轿婚俗中的主要道具,有马鞍、火盆、秤杆、喜烛、五谷杂粮、旗、锣、蓬伞、花轿、马匹、上马凳子、传统服装、红绸花等。婚俗流程中的环节,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十几项。
祭祖:新郎结婚前一天,由长辈亲临祖坟请已故祖亲至家中正堂,并为其设置供桌,供品有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以及酒具茶具。迎亲前,新郎由家父母带领到家中正堂祭祖,以示孝敬之心,并告知先辈家有喜事,后辈为之延续烟火今日娶亲。祭祖时,由新郎长辈主祭,带新郎及母亲点燃香火,三作揖,将香火插入香炉,然后带新郎及母亲行三叩首跪拜礼。
醮子礼:亲迎前,新郎父亲为感激儿子为本族延续烟火,亲自为其斟酒一杯,并传授家规家训。这也是父亲在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为儿子敬酒。
告假礼:亲迎前,新郎向父母深鞠一躬,即告假礼,告知父母儿子要去娶亲。此刻,母亲为儿子披红戴花,并送儿子苹果一个,望儿子迎亲路上往返平安。
亲迎:亲迎出门时,由书童引领新郎到高头大马前(此时已由马童为其备好马凳),扶新郎骑上高头大马,以示新郎娶亲马到成功,即可起轿迎亲。
催状:迎亲队伍行至新娘家门口时,轿夫依据请期帖所示方向要求,先正轿,后落轿。落轿后,鸣锣告知迎亲队伍已到门口;新娘家大门紧闭,女方要求观赏新郎才华,新郎写催妆诗,由女方管家将催妆诗呈交新娘父母;待得到女方父母认同后,新郎方可进门,在管家的引领下至新娘闺房门前行谢妻跪礼;待新娘及父母同意后,由新娘母亲为其女儿披上红盖头,新郎方可起身进入新娘闺房,一对新人共吃上轿饺子;新郎新娘一起到女方正堂行祭祖礼,并向新娘父母行跪礼。此刻,有媒婆等人手持红蜡烛、笤帚、脚炉到花轿前,掀起轿帘将花轿内部打扫一遍,即“扫轿”;点燃蜡烛围绕轿内照上一圈,即“照轿”;再将脚炉放入轿中,以备新娘途中双脚受凉时取暖;将一面镜子悬挂于轿前,以示抵挡不祥之兆。新娘手持梳子、筷子等,由兄弟背至花轿前,背对轿退步至轿门,让新娘坐入轿内。新郎在马童的引领下上马,轿夫起轿。起轿后,新娘将手中的梳子、筷子等抛向轿外,寓意是在娘家养成的不良习气不能带到婆家。新娘母亲手端一碗水,待起轿后泼到地上,意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从此女儿成为婆家之人。
颠轿:迎亲归来途中轿夫要做颠轿游戏,使新娘坐卧不安,以图取笑逗乐,谓之对新娘迟迟不上轿的惩罚。倘若新娘将脚炉踢出轿门,以示生气并警告,轿夫则会立刻停止恶作剧。
迎亲:返回至家门口时,轿夫仍按请期帖的要求正轿后落轿。此刻由公婆手持点燃的芝麻秸秆(或用香烛代替)相对绕轿环行,是为燎轿。意即除旧迎新,红红火火。新郎来到轿前,拉弓向轿门射出三只红箭,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不良之气。
牵红线:由媒婆撩开轿门,将红线一头交给新娘,另一端交给新郎,蕴含千里姻缘一线牵之意。新郎牵引新娘出轿,由族内兄弟二人分别为新娘倒毡,不让新娘的双足落地,俗称子孙袋传递。
迈火盆:新娘步入红毡要迈火盆、踩瓦片,昭示过去的时光如瓦片粉碎,婚后的新生活红红火火。
跨马鞍:新郎把新娘引至大门口,新郎将迎亲时母亲赏赐的苹果放置马鞍上,新娘跨过去并将苹果荡下马鞍。寓意新郎已平安把新娘娶回家。
拜天地:新郎新娘进入正堂拜天地,意为天赐良缘;再拜祖亲,告知祖亲晚辈娶亲归来,又添新人延续烟火,祈求家族蒸蒸日上;而后新人拜高堂,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以示儿女长大成人一定不辜负父母厚望。
夫妻对拜:新郎新娘相对跪拜三次后,新娘在新郎的牵引下进入洞房。家人端来一脸盆,盆内放有银币并装满清水,新郎新娘洗脸洗手。洗完后,新郎用秤杆为新娘挑起红盖头,意为称心如意。
卸缨礼(旧称同牢礼):古时候,女子满十五岁要举行笄礼(亦称成人礼)。笄为簪子,上系红色带子为缨。进洞房后,新郎要亲手为新娘卸下发髻上的簪子及红缨;家人将酒饭端到桌上,新郎新娘同吃一份肉,以示共同生活的开始。
合卺酒:把一个瓠瓜刨成两个瓢,且以红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拿一瓢饮酒,同饮一卺,象征两人因婚姻而连为一体;也因瓠瓜味道苦涩,寓意夫妻二人从此同甘共苦、患难与共。
撒帐:由媒婆将盛有花生、黄豆、稻谷、松籽、瓜子等结实繁多五颜六色的果子,在洞房内任意抛撒,并诵念撒帐歌,让在场的人们争捡果子,以此增添几分热闹和乐趣。据清朝同治年间《安吉县志》载,乐人于房中撒掷诸果,曰“撒帐”。撒帐后,众人意犹未尽欢笑而去,新人就寝。
经后人考证,中杨村花轿婚俗传承至今将近200年。他们的发展脉络和谱系是:1848年—1878年,村民杨乃梓、杨乃桐,创立杨氏花轿迎亲形式。1878年—1910年,杨曰清、杨曰济,以轿夫为主,将杨氏花轿迎亲习俗加以传承。1910年—1933年,村民杨吉德、杨吉仁、杨吉功,将杨氏花轿迎亲习俗加以整理,记录成册,使之得以传承。1933年—1990年,村民杨善武、杨善文,轿夫为主,传习花轿迎亲传统习俗。
杨庆忠是新时期花轿婚俗的代表性传承人。杨庆忠自幼对婚俗有着浓厚的兴趣,1986年初中毕业后,他在家经常听爷爷讲述前辈们那些迎亲婚俗中的故事,就怀揣了做一名婚庆人的梦想。2000年,他在企业下岗后专职从事婚庆活动。后来,他对杨家花轿迎亲习俗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了完整的档案资料,并以实际行动积极宣传和传承。2015年10月,他创办了济南韶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现有专职人员6人,主要组织承办各类民间活动、群众文艺交流和大型庆典活动,被列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力量。截止目前,已整理并成功申报县级非遗项目1项。
由于长期致力于民俗文化建设,杨庆忠尤其在婚庆礼仪行业树立了较高声望。2006年,他率先成立了国内首个县级婚庆协会。2017年,他在山东省第二届婚礼庆典行业协会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协会副会长。他不仅在济阳进行迎亲婚俗的传播,还多次被邀请参加全国各地的婚俗展演和推广。2015年,他被山东省婚礼庆典行业命名为“齐鲁杨派汉婚创始人”。2016年,他受邀参加山东省第六届文博会展演,获得了“山东省民族文化使者”、山东省“传统婚礼领军人物”等称号。2018年,他荣获“全国婚庆行业领军人物奖”。(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