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鼓子秧歌
□ 艾同俊
济阳北跨徒骇之河,南傍济水之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传统优良,可谓古今人文荟萃之地,齐鲁文明礼仪之乡。名扬海内外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济阳鼓子秧歌,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源远流长底蕴厚重
据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商周时期生活在鲁北平原上的先民,勤劳勇敢,乐观纯厚。他们在耕猎之余、农闲之时,或祭天敬祖、过节集会的活动中,随着器具锣鼓的敲击声手舞足蹈,即兴扭跳起来。以此来庆祝丰收、欢度节日、表达心愿和寄托情感。这样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又经过无数人的加工改革,逐步形成了有锣鼓等乐器伴奏、集体表演、角色众多、套路多变的民间广场舞蹈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古代的演化过程大约是:孕育于商周,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开始也没有什么名称,后来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叫出许多名字。据年长者回忆,早先有“打鼓子”“跑秧歌”或“大鼓秧歌”等叫法。比较普遍地称做鼓子秧歌的时间,应在1940年以后。
古云:国以民为贵,民以食为天。战争年代,广大劳苦民众逃荒避难、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命如草芥,即便有心于此,也无力组织活动。建国后,安定下来的农民群众,生活有了改善。在一片欢庆新生的浓厚气氛中,人们又开始用鼓子秧歌来欢度节日,参与乡村集镇上的重要活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鼓子秧歌也日益活跃起来。1986年春节,开展全县文艺调演活动时,仁风镇代表队把鼓子秧歌带进了县城,如一夜春风拂来,鲜花绽放,让人耳目一新,群情振奋。从此鼓子秧歌名声大振,家喻户晓,从而推动了全县鼓子秧歌活动的迅速开展。
伞鼓棒花各擅其胜
鼓子秧歌流传千载而未泯,历经磨难而不败,这本身也是一个奇迹,个中奥妙难以参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当是,各个流派、各种角色所具有的特色魅力所在。经过多年的传承演变,基本形成了三大流派和伞、鼓、棒、花四种角色。伞鼓棒均以演员所持的道具而命名,即伞,也指持伞的演员,有时指一组演员;鼓、棒亦然。花,也叫拉花,即女角,分地花和跷花(双脚踩低跷)两种。因流派不同,伞又分扛伞、插伞、举伞三种表演方法。
一是慢板(也称旧派或老慢板)鼓子秧歌,以仁风镇的流河村和王家村为代表。特点是,节奏相对舒缓沉稳,动作苍劲稳健,刚柔相济。大鼓大锣伴奏,声势磅礴雄浑,十分耐听耐看。
二是小伞(也称举伞)鼓子秧歌,又称伞鼓秧歌,以曲堤镇金李村和垛石镇大庙李村为代表。由伞、鼓、花、丑四种角色表演。特点是,以小伞领舞,动作丰富灵活,场地大小均可。
三是快板(新派)鼓子秧歌,以仁风镇司家坊村为代表。其特点是,节奏欢快热烈,舞步娇健潇洒,队伍庞大,加上乐队共有88人。伞、鼓、棒、花俱全。
敬天法地梦幻场景
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是“街筒子”,二是“跑场子”。两种形式中各角色设置都是偶数,由伞的人数而定,其他角色均以伞的倍数配置,鼓是秧歌队的主体,人数最多。如:伞若为4人,则鼓一般应为16人或24人,棒花各为8人或16人。
“街筒子”是指秧歌队走街串乡,在行进中表演。前面是锣鼓队(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铙钹、小镲、小锣伴奏。在行进演出中多为3路或5路纵队,伞在中间成一单行纵队,两侧为鼓、棒、花相同的2支纵队或4支纵队。在表演中,既有单舞,也有交叉于其中的对舞,又有以伞为中心的组舞,均强调动作的协调配合和情感交流。
“跑场子”是秧歌队到达场地后的表演。秧歌队根据锣鼓队的位置,面向大鼓,以一伞、四鼓、二花为一组,或单行依次排列进行表演。从两侧进场至场后中心左右分开,沿场子的边缘行进,两队在场前中心相遇成一大圆圈,不但起到围住场地的作用,而且还能以此调度演员变化场图。它是每个场图变化的起点和终点。场图可以有近百种变换,在演出中经常用到的有十几种,这些场图来源于人们对天地万物和日常生活的认识理解。
鼓子秧歌的场图大体可分为六种类型:一、动植物形象场图,有单葫芦、石榴花、双蝴蝶等;二、社会生活和劳动工具,有黄瓜架、线框子、上天梯、里八外四(古铜币);三、建筑场图,有双十字街、牌坊架、里四外八(四门斗);四、古军事战阵场图,有二虎把门、八卦连环阵、大八叉等;五、神话和历史故事场图,有八仙过海、桃园三结义等;六、天体和水文现象场图,有日月转、漩海眼等。
菠花。菠花又称驳花,是演员每到一个转折点时转个花瓣形的小圈儿,然后向另一预定方向跑场或表演,是构成场图的重要方式,也是济阳鼓子秧歌的重要特色。几乎所有的场图的完成,都需要菠花。菠花分单一菠花、多头菠花、变形菠花和形象菠花四种。根据场图结构需要,菠花的方向、角度、多少都有不同变化,即有上、下、左、右、前、后、反、正、里、外等各种情况的应用区分。菠花的作用是调控节奏和速度,使场图和表演更加丰富美观,流畅自然。
取精存真异彩纷呈
1990年1月1日,济阳划归济南市后,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孙丽、市歌舞团团长祁本隆,得知济阳北部沿徒骇河一带有鼓子秧歌,当年春天两人邀请了省市舞蹈界的朋友、同仁,来到仁风、三教、曲堤、姜集、索庙等乡镇,广泛接触了鼓子秧歌的优秀传人,领略了各个流派的表演形式和跳法。他们非常激动,备受震动:“在这些偏远分散的村落里,还有这么优秀的民间艺术,这么具有丰富表演力的农民,这么富有创造力的变化莫测的舞蹈场景!那些富有浓郁民间色彩的原生态表演,简直让我们惊得发呆。”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就下定决心把这一古老艺术整理提高,使其发扬光大,焕发青春。
1991年,在济南市第二届民间艺术汇演中,仁风镇司家坊村的鼓子秧歌队,伞鼓棒花80多人上阵演出,以其强大的阵容、浓烈的乡土风味、刚劲粗犷的动作震撼了泉城,振奋了人心,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市文联决定组织一支特色浓郁、队伍精悍、节目短小的业余民间艺术团,走出国门,以适应日益增多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新趋势。市舞蹈艺术家协会马上组织了省市的舞蹈编导、音乐、编辑、录像师等骨干孙丽、张继伦、赵宇、陈爱华、李建国、祁本隆等9人直奔济阳,帮助进一步挖掘整理鼓子秧歌。县委、县政府领导十分关心支持这项工作,县文化局孙延亭局长陪同深入到仁风司家坊村、流河村,曲堤金李村,索庙大庙李村等4个乡镇7个村庄进行走访摸底。他们提出了在向民间艺术学习的基础上,对鼓子秧歌进行分析研讨、加工整理的总体设想。然后本着“突破框框,保存内核”的原则,以三大流派为依据,在保留民间广场舞蹈动作的风格韵律、队形套路的基础上,结合民风民俗、演员特点等情况,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重新构思,调整改进。以《齐风鲁鼓秧歌会》为总名称,编排了一组6个单项节目:
一、传统慢板《济水英豪》。运用“扛伞”和“鼓子”的轮番舞,以其磅礴的气势、挺拔的动作、剽悍的形象、古朴端庄的服饰,表现出山东人民的豪爽性格。
二、三人舞《嬉闹元宵》。运用“小花伞”“鼓”和“花”的角色表演,通过二女表现少年儿童闹元宵的欢快场面。
三、小伞秧歌《田园欢歌》。根据金李村“举伞”中的蹲、起、跳、转、扑、打、扭、甩等变化多端的动作,表现农民喜庆丰收的欢快情景。
四、新派秧歌《情系花伞》。运用司家坊村的新派鼓子秧歌中的“花伞”和“花”的套路,以其优美大方的舞姿、活泼潇洒的动作表现青年男女迎亲路上的人情风貌。
五、《齐鲁好汉棒》。通过司家坊村新派秧歌中男子群“棒”与“花”的对舞,展现齐鲁青年英武矫健、生机勃发的阳刚形象。
六、快板大鼓子秧歌《齐风鲁鼓》。由伞、鼓、棒、花的全部阵容,组成气势宏大的场面,以其丰富奇妙的套路、豪宕飒爽的表演展示齐鲁好汉的英雄气概。
1990年以来,济阳鼓子秧歌先后应邀到北京、广州、沈阳、张家口、潍坊、济宁、德州、济南等地交流演出或比赛,所到之处备受欢迎,获得了许多荣誉。在济南市第一、二、三届大型民间艺术汇演中,分别取得了一等奖和优秀表演奖。1990年12月获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银奖;首届中国沈阳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大赛优秀表演奖。1993年受中国文联委托,组团赴德、法两国演出45天。2000年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2004年春节代表山东省参加北京的“龙潭庙会”。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在“交银理财”杯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中,获第四名和三等奖。2008年6月,国务院文化部正式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还参加了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前的表演、青岛胶州举行的全国“秧歌节”等等许多表演和比赛活动,均得到普遍赞赏,取得了优异成绩。
鼓振海外舞动真情
1993年4月,应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德、法分部邀请,受中国文联委托,济阳鼓子秧歌组成民间艺术团准备赴德国、法国参加部分城市将要举办的艺术节和系列交流、庆典、联欢等活动。济南市舞蹈协会主席为副团长兼艺术指导,中国文联派单成彪任英语翻译,并参与领导工作,以鼓子秧歌的优秀传人为主共26人。自6月19日至7月28日,在德、法两国的23个城市演出51场,受到热烈欢迎,引起了很大轰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山东商业报》用“济阳秧歌轰动西欧”的大标题,报道了这次出国演出的盛况。中国文联外联部特发了“农民艺术走出国门,鼓子秧歌扬威西欧”的外事情况交流简报,总结了这次境外演出交流的经验。中央及省、市媒体也纷纷作了报导。《济南日报》以“济阳县民间艺术表演团载誉归来”为题,刊发长篇通讯给予高度评价,还配发了短评。德、法两国的10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报道介绍了中国济阳艺术团的访问演出情况。中国驻法国马赛市李秉皓领事几次陪同演出后,评价说:“表现好,演得好,服装好,精神好,演出效果好!”
6月19日,济阳民间艺术团到达德国的尤特森市,参加第十届国际玫瑰节开幕式演出,这是出国的第一站。同台演出的,还有英国、土耳其和俄罗斯的艺术团。我们演出了最能展现女性优美丰韵的“慢板”鼓子秧歌、表现青年男子英姿飒爽的“好汉棒”和体现雄浑豪宕特色的“齐风鲁鼓”,加上唢呐、木管和笙的伴奏,咚咚哐哐的锣鼓声势,每一个节目前后都掌声热烈,喝彩不断。再加上新奇的服装、奇妙的曲调和奇特的表演,振奋了尤特市民的情绪,他们简直有些疯狂了,大声叫喊,使劲鼓掌。观台下,最兴奋、最拼命鼓掌的是德国的房东们,台上台下一片沸腾。晚上是联欢舞会,各国代表、陪同、房东等,在演出的礼堂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当地报纸登载了大篇的文章和大幅的照片。一家报纸这样介绍:一个神秘的国度,一个神秘的艺术团体,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在这段出访的日子里,艺术团先后和美国、土耳其、海地、乌拉圭、马里、意大利、罗马尼亚、加拿大、爱沙尼亚、菲律宾、俄罗斯、阿尔巴尼亚、西班牙等国的艺术团同台演出。看了他们的表演和服装,他们的一举一动对我们有启发、有提醒、有友谊、有鼓舞。更多的是,我们和主办方的陪同、司机、房东、翻译以及当地各界人土的朝夕相处、联欢交往,收获了深情厚谊和人间至爱。他们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热爱,对中国人的友好态度,令人终生难忘,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外民间艺术交流的美好前景。中国的驻外官员、留学生、侨民,对艺术团的指导帮助和关心鼓舞,更让大家感受了国家的力量和民族的尊严,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优秀遗产贵在传承
鼓子秧歌是民间艺术之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它以其粗犷豪放的风骨神韵,热情奔放的精神气质,刚毅纯朴的性格特征和丰富奇妙的舞蹈场图,在国内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并获得了多次重大比赛的大奖。它的步伐手势、动作表情、节奏技巧,已经成为舞蹈艺术的基本语汇。北京舞蹈学院已将其作为汉族男性舞蹈的代表之一,列入了教学内容。作为山东的主要舞种,被《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收入。
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秧歌,发展了秧歌,今人该如何做,为后人又该留下什么?美中不足的是,其中的部分精华已经失传,优秀传人凤毛麟角。因此,对济阳鼓子秧歌的保护抢救、挖掘整理、发扬光大和提升创新,工作的确是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工作已经开始,而且成效显著。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有关部门十分重视,职能部门责无旁贷。自1986年春节,仁风鼓子秧歌在县城演出后,遂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大成果。
2005年以来,参加和举办了多次民间艺术研讨会、抢救保护开发非遗县(市)长论坛和济阳鼓子秧歌专场研讨会;县政府制定转发了《济阳鼓子秧歌传承保护措施》,并举行了保护基地、传承基地揭牌仪式。
2 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6月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写于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