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04 更新时间:2020-12-01

垛石的文化遗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垛石人民热爱生活、追求文明,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乡村文化。它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活跃并繁荣了这片热土。

1.武术队

        据传,垛石街的武术队,最初是清乾隆年间组建,训练场地设在杜氏祠堂前的小广场上。武术以南长拳为主,器械有长枪、单刀、马叉等。同时还组建有舞狮舞龙队,以演技高超而闻名,曾被邀请到济南府、齐河、商河等地表演,深受民众的欢迎。上世纪60年代初,又有杜吉仓、杜道周、杜吉松、冯富岭为教练,组织村里30多名青年成立武术队,传授武术和杂耍把式,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娱乐;所用的器械都是真刀实枪,表演套路有单刀进枪、双刀进枪、空手搏刀、空手搏枪、枪刀相搏等。

2.摩托旱船

        摩托旱船,是垛石街村独创的文艺节目,实现了传统表演与现代交通工具相融合。以卢吉才、杜道福为首的能工巧匠,在摩托车的外周用竹片扎成船的外形,专门从周村购来绸布,裁剪后缝制在摩托车周边的竹片上,打造成了“摩托旱船”。通过训练,这种别致新颖的表演形式一炮打红。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到县城表演,观众眼界大开,无不觉得新鲜,因而倍受欢迎。曾应邀去济南泉城公园表演,并获得“民俗表演特等奖”。

3.大鼓和迷戏

        据73岁的艺术团卢吉才团长讲述,他自记事起,村里就有大鼓表演和迷戏表演。现在,大鼓队的村民每天坚持练习大鼓,逢年过节有正式上演节目,平时也会被邀请去各处表演。在他的组织下,村里成立了“垛石庄户剧团”。2017年,卢团长带团走遍全镇100多村,不辞辛苦地巡回演出,为村里的留守老人送去了精神上的慰藉。几年前,工人日报的记者曾采访过卢团长,以《拯救迷戏的老头》为题对迷戏作了专题报道。原先迷戏的曲谱都是口耳相传,后来有人找到会唱的老人进行了记谱。现在依然传唱的,包括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一文钱》《道士下山》《孝顺儿子贤惠媳妇》等。目前,垛石迷戏已被列入济阳区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
        据了解,迷戏是吕剧的前身,后来逐渐萧条,几近失传。垛石桥村有一个叫杜民的人,上世纪五十年代任职于某吕剧团,后因政治形势被迫回村,便带领村民挖掘传承,继续表演迷戏。但又在“文革”时期被禁止。改革开放后,卢团长觉得迷戏丢了可惜,遂将村里的迷戏爱好者组织起来,重整起鼓,弘扬迷戏。
        此外,大鼓和迷戏除了垛石村,在邻近的各村也有,只是风格略有差异。

4.旋饼

        据旋饼的第六代传人杨克让讲述,旋饼成品是二斤到三斤多沉的饼,有厚有薄,制作形式也不甚相同。每次制作时需要重新盘炉,工艺比较繁琐复杂。

5.手工秤

        杜善星是手工公平秤制作手艺的第三代传人,他一般每五天一次赶集,定点售卖自家的手工秤。
                            (据垛石街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