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区 大家园
我区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城市社区管理水平
近年来,我区全面落实省、市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攻坚部署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党建+”工程,创新实施智慧赋能网格治理、深化基层协商民主、开展“双报到”等行动,全面提升城市社区科学管理和为民服务水平。
智慧赋能网格治理 社区服务更加精细
近年来,我区坚持党建+网格化,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精准划分网格,实施智慧赋能,充实网格力量,切实把基层网格做实,不断提升城市社区精细服务水平。
坚持精准划分,织密服务“工作网”。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的原则,在城市社区依托原有党建网格,将综治、卫健、环保等网格整合,按照300-500户标准划分社区基层网格,实现多网融合。全区16个城市社区共划分247个网格,其中,居民网格147个,预留网格42个,专属网格58个,切实做到网格边界相连、条块结合、无缝隙、全覆盖。
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工作“全覆盖”。2019年对撤销全区破产企业党组织40个,将900多名破产企业党员关系转到居住地工作,极大壮大了社区自管党员队伍。社区党委按照自管党员所属网格,对3名党员以上网格全部建立网格党支部,对不足3名党员的网格按照地域相近、便于管理原则组建联合党支部,把党的组织建在网格上。截至目前,全区147个居民网格建立独立网格党支部71个、联合党支部23个,实现了党建引领、一网治理。
实施智慧赋能,社区服务“更聪明”。在济阳街道银山社区探索推进“善美济阳、幸福银山”智慧社区建设,聘请上海专业团队,搭建智慧管理系统,依托398个高清摄像头、30套智能门禁、9套人脸识别设备、1个消防通道监控摄像头,打造了含一个监控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三张基础网络的平台架构。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实有人口、重点人群、社区网格、社区走访等管理系统,使社区治理更加精细化、更加智能化,把服务尽可能地移到网上、连到掌心,用“小程序”“小服务”解决“大事情”,城市治理从依靠经验决策向依靠大数据决策转变。
配强工作力量,实现服务“一网通”。按照“社区—网格长—网格员—楼道长”四级架构,建立“1+X+N”网格管理队伍,1即:1名网格长一般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X即:若名网格员,由统一配备的专职人员兼任,N即:若干党员志愿者,进一步充实网格力量,确保网格有人干事。济阳街道结合社区网格划分,为7个城市社区分别选配10名专职网格员,同时将原有的卫健、环保、安检等部门的协管员进行职能整合、人员合并,网格工作实现了“定区域、定事项、定人员、定职责、定考核”,实现了网格内所有事项“一网通办”。
党建引领协商民主 社区管理更加和谐
我区牢固树立“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把协商民主融入到基层领导执政、科学决策施政、社会治理创新等工作中,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创新打造基层协商民主的新标准。
创新协商民主模式,实现民事民议民决。积极推广汇鑫社区、城里社区“6+X”“1+X+1”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机制协商民主机制,吸收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居民代表等群体组成民情议事会,搭建多方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议事平台。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由社区老党员、社区网格员、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组成,着力提升群众参与感,搭建协商平台,讨论协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全局性重大事项,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参与面。通过帮助居民解决力所能及的、切实可改善的问题和诉求为出发点,引导居民关心、关注社区难点、堵点,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方案,积极参与支持社区公共事务,让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城里社区的“1+X+1”协商模式,就是结合自身特点,坚持社区党委主导,吸纳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物业公司、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为协商民主议事会成员,在重要议题商增加第三方论证的方式进行的创新性探索,目前已完成清华园小区暖气管道修缮、清华园小区车辆停放等多种民生事物的协商工作。
有事大家共同商量,难题多方共同解决。着力打造“商量在济阳”协商民主品牌。我区积极发挥基层政协“亦官亦民”的特殊作用,努力建好、用好“商量”工作室、协商民主议事中心等“商量”载体,深入开展“商量在济阳”活动。在陈朝社区,打造以“商量”为重点的协商平台,建立“1+2+5”商量工作体系,即“1”个品牌:陈朝社区“商量”品牌;“2”个平台:专业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平台和由社区调解员组成的“卜哥调解室”矛盾调解平台;“5”个主体:构建了由社区书记、副书记、律师、调解员、警员为调解主体的调解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多元主体作用,共同化解矛盾纠纷。自陈朝社区“商量”工作室成立以来,有效化解邻里、家庭纠纷等各类矛盾17起,调解成功率100%。
文明楼道你我共建,和谐社区大家共享。我区以“文明从门口做起,和谐在邻里之间”的创建理念,在辖区开展党建+文明楼道创建活动,把社区服务延伸到楼道,文明新风引入到楼道,居民自治深入到楼道。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惠民工程,各社区、小区通过推选楼道长,建设小区居民自治队伍,发动小区居民定期检查环境卫生和维护公共设施,经常性组织居民开展楼道环境整治,形成居民自治长效机制。济阳街道城里社区依托党建+文明楼道创建,积极打造“五彩楼道”—红色先锋楼道、橙色睦邻楼道、黄色志愿楼道、绿色环保楼道、蓝色法治楼道。党员先锋带头,主动认领“红色楼长”岗位,对自己所负责的楼道、楼前楼后绿化带、主要干道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向居民发放宣传单页,不间断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列出问题台账,逐一销号,做好楼栋的“巡查员”,环境卫生的“整治员”,成为活跃在楼栋里的“红色细胞”。目前,我区已经成功打造了300余座“文明楼道”。
建立红色物业联盟,构建多方服务格局。依托区住建局成立济阳区物业服务行业党委,各街道分别建立物业管理办公室,成立了“红色物业”党建联盟,物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担任秘书长,由党建办公室主任、民政办公室主任担任副秘书长,其他委员由社区党委书记组成。建立“1234”工作管理运行机制,“1”是“一个支部”,形成社区党委引领下的社区治理联合型党支部,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2”是“两个提升”,实现物业企业服务水平和居民自治水平“双提升”;“3”是“三方协同”,由物业企业党员代表、业主委员会党员代表及社区党委所辖网格党员代表三方共同组成的“小区同心桥党建联盟”党支部,齐抓共管,形成“1+1+1>3”的良好效果;“4”是“四步议事”,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企业“提议”,通过“主题党日+阳光议事”进行“商议”,由物业管理办公室召开联席会议“决议”,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分别对“同心桥”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确保依托“红色物业”党建联盟,构建起社区、物业公司与业主沟通的有效渠道,真正在基层社区治理体系中发挥作用,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实现联动共生、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共同发展。
机关党员社区报到 服务居民共建共享
党员作为人民公仆,必须无时无刻发挥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双报到”制度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一方面组织关系在工作单位,同时,又到其单位所联系的社区党组织“报到”,由社区党组织登记在册,这为党员发挥更大的作用,服务更多的群众提供了平台和制度保证。我区积极探索推进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社区建设的“双报到”机制,把社区内单位党组织“联”起来、共驻共建“动”起来、区域资源“聚”起来,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组合拳,为服务群众注入了红色力量。
在职党员亮身份,服务社区当先锋。将“双报到”工作与全区城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与社区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区委专门下发通知,140家省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别对应一个社区网格,在职党员到单位联系社区报到、到帮包网格服务,推动5200余名在职党员干部真心下沉、真情履职、倾情服务,让党员们真正践行“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的理念。坚持人尽其才,建成共建资源信息库和在职党员信息资源库,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140余支,组织党员根据个人专长采取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区治理,有效服务群众。
三张清单聚合力,共驻共建促发展。年初由驻区单位党组织和街道、社区党组织分别提供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碰头配对制定项目清单,通过建立“三张清单”服务机制,构建区域党建责任闭环,形成双向服务。截至目前,各驻区单位通过资金支持、志愿服务等方式,签订共建项目345个,累计开展共驻共建活动1370余次,解决居民难题230余件。医疗箱、听诊器、血压计……这些本应出现在各个医院的诊疗设备全部走进了禧福、帝华等小区,这是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到新元社区开展“双报到”为民服务项目。来自神经内科、妇科、心内科等科室的党员为社区居民提供测量血压血糖、免费诊疗、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服务,向他们普及健康知识,传递健康理念。禧福小区居民张大妈表示:“都说看病难、看病贵,这个‘双报到’让我们老百姓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创新机制激活力,双向考核促提升。建立社区党组织与党员所在单位双向沟通、双向互动机制,及时向党员所在党组织反馈党员在社区的现实表现,形成党员报到-社区接收-分类管理-评价监督工作机制。同时,年底,由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工委会同街道、社区党组织对驻区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严格考核细则,将“双报到”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有效激发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在职党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的积极性,通过考核制度让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更加到位,打通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城市基层治理注入红色服务力量。”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